fbpx

高、瘦、薄建築物變多 是誰惹的禍?

【文/住展房屋網】去年以來,新建案市場上出現不少長得「高、瘦、薄」的建築物,雖然不至於像「紙片屋」那麼誇張,但也足夠令人側目的了。尤其是台北市,近期這種小基地、且又高又瘦的新建案可是越來越普遍。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類畸型建築物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內政部實施的「危老重建條例」,正是該現象盛行的關鍵。

過去老屋重建大多靠都市更新,但都更有最小基地面積限制,所以都更案基地通常不會太小,建築物規劃也比較大器、完善。然由於都更效率不彰,內政部便推出「危老重建條例」,號稱是老屋重建的「高速公路」。

老屋申請危老重建最大的優點,就是不用經過都審,只要所有權人100%同意且在時程獎勵期限內,就能夠拿到1.4倍容積獎勵,因此讓民間趨之若騖。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危老效率高、容積獎勵又給得很大方,但問題就卡在需要100%所有權人都同意。因此,最大的受惠者,就是「單一所有權」的建築物,例如金控、壽險大樓,或者飯店、企業總部之類。

至於一般民間建築物,產權往往分散在多人手上,要怎麼享受危老的容積獎勵呢?在實務上,建商的解決方式,就是「縮小整合範圍」。由於危老沒有最小基地面積限制,所以建商只要鎖定一塊小面積內的老房子,所需要整合的所有權人也相對少,就能夠力拚在短時間內整合成功並改建。

但這樣的作法的後遺症相當明顯,因為會危老的基地面積偏小、甚至在百坪以下,而容積獎勵又給很多,於是在狹小基地內,就硬是長出又高又瘦的大樓。

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雖然危老加快老屋重建速度,但新蓋的大樓多與市容格格不入,室內格局也不會太好看,對消費者而言並非好事。再者,如此小基地更新改建的模式,讓都市街廓發展趨於零碎化,大規模都市更新變得更遙不可及,對都市發展真的是好事嗎?我們或許該好好想一想。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