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從《游牧人生》借鏡 社宅可考量「韌性」

【文/住展房屋網】幾年前在台灣出版的美國報導文學作品《游牧人生》,最近被翻拍成電影,描寫這樣一個四處流浪、逐「打工」而居的「游牧社群」:他們大多是中老年人、原本的中產階級,受到金融海嘯衝擊,經濟面臨困境,決定不再租屋、不再擁房、繳房貸,只靠一台露營車,在美國各地打工過活,吃喝拉撒睡,全都在這台車上。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台灣或許可以從這部電影中得到一些借鏡,並藉此修正、研議改善未來社宅的興辦方向。

《游牧人生》劇情內容聽起來很像年輕人喜歡的壯遊,只是主角換成了銀髮族、交通工具換成了露營車。「四海為家」的生活模式看起來灑脫,但浪漫化是在談論弱勢處境時,最該避免的;相反地,在電影中,儘管這樣的日子,有閒散、溫情、快樂,但種種游牧生活中會面臨的苦痛,卻同樣深刻。

孤獨當然是最不可免的;失去工作、患上疾病、遭人驅趕,這些攸關生存的危機,則是隨時可能遇到,真真切切存在。美國的「遊牧族」選擇用比較「不安全」的方式討生活,事實上是因為在遭遇到結構性的社會風險之後,「只能這樣選擇」。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在任何社會,都有可能出現因為遭遇「社會風險」,而選擇變少、甚至面臨苦痛的群體,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台灣或許可以從這部電影中得到一些借鏡。

例如,若以與之相關的居住議題而言,我們就可以探問:台灣社會真的具有足夠韌性,能承受巨大變動帶來的無家可歸嗎?雖然這樣的想像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但若真的有一天,台灣買不起、租不起的人口,真的多到成為問題的時候,我們的社會有沒有能力應對?

當前的社會住宅政策,確實正試圖滿足在高房價、住宅短缺的現況下,青年及弱勢家戶的居住需求,也正在朝擴大量體持續前進。但住展房屋網認為,在規劃相關政策時,除了以「滿足需求」的角度思考,若有餘裕、想更往前一步,或許還能納入「風險」及「韌性」這組概念。

「韌性」簡單來說,可以想成是應對「風險」的能力;因此,或許社會住宅可以不只充足,還可以朝「有備無患」的方向努力。不過,住展房屋網還是要強調,這樣的想法,只是提供政策規劃者一套不一樣的思考方向,行有餘力必須做,但當前的任務,仍是以滿足基本需求為要。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