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當共居遇上疫情 人與人連結會被斬斷嗎?

【文/住展房屋網】隨著共享經濟興起,「共居」、「共生公寓」等新興居住型態,近幾年逐漸在台灣發酵,催生出不少相關品牌;而在社會住宅方面,最近也有社會住宅將特定樓層設計成「全部共享」(如土城員和段社會住宅),除了房間,居民會共享客廳、廚房、衛浴等,和不少「共生公寓」模式類似;此外,也有一些青年社會住宅,已經試辦「青銀共居計畫」,讓年輕人和銀髮族成為室友,同居、共食。

這些居住型態在台灣仍算處在實驗、試水溫的階段;也有批評者認為,線上的共居品牌存在著將「共居」商品化、文青化、乃至於中產階級化的問題,不一定真正符合該理念原有的社會改革精神;但無論如何,這些嘗試確實都朝向著追求支持與陪伴、資源共享的目標努力。

然而,這些在疫情之前興起的居住、生活模式,在現今疫情緊張的時刻,卻得面對新的挑戰。也就是,當重視人與人「連結」的共居模式,遇上強調「隔離」的疫情時代,原先的社群連結、資源共享,會就這樣斷掉嗎?還是能有取得平衡、不同以往的實踐方式?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隔離」與「連結」之間發生拉扯,該怎麼拿捏?已經經歷嚴峻疫情考驗的國外,或許可以為當前疫情下台灣在地的共居實踐,提供一些答案。

例如據BBC報導,位於加拿大最西側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就有一個混居社區,平時居民共享餐廳、遊戲室和其他公共設施。但疫情蔓延,原本可供共餐、情感交流的公共空間只能被迫關閉,人們也盡可能待在家。不過,社區隨即建立起一個夥伴機制:為不同家庭配對,限定只有夥伴家庭能到彼此家中用餐。這提供了居民最低限度陪伴彼此的機會。

此外,根據OURs都市改革組織整理,美國合作住宅協會也為疫情下的合作住宅,提出了多達七十條指引,當中有不少規範是帶來「隔離」的,例如關閉共享空間、暫停社區共餐服務等;但其中更強調居民的合作、互助,例如仍在線上進行會議、居民要協助有需求者購物和就醫等。

疫情將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斷開,使得原本具有支持、陪伴、照顧功能的共居社區,可能被迫暫停既有活動、改變互動模式。但是回顧國外一年多來所經歷過的,卻還是能看到既有的共居社區發展出新的模式,在好好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同時,仍能持續陪伴彼此。這或許也能為台灣才剛起步的共居實踐,提供一些在疫情中延續社群力量的經驗。

土城員和段青年社會住宅。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