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自然成長的幼兒園,不需要過多的顏色裝飾

【住展房屋網/綜合報導】印象中的幼兒園都是充滿卡通圖案五顏六色的可愛設計氛圍,但是這一間看起來像是精品豪華的建案接待中心卻大大顛覆你的想像,日本熊本縣 Daiichi 幼兒園的設計師日比野拓卻認為,這種像是遊樂場一樣的幼兒園,並不是它該有的樣子,他覺得,「幼兒園是一個讓人成長的場所。」一個實際功能回歸自然純樸的幼兒園到底有甚麼吸引力呢?

Daiichi 幼兒園。

一個樸質簡單的天井它曾經獲得過 2015 年的日本 Good Design Award大獎。這個天井並沒有花哨的設計,純白色的建築,經過一些精密設計就。變成了孩子們心中的樂園,一個乾淨的水坑,不管是晴天、雨天還是下雪天,孩子們都可以在這裡玩耍,成為了一個在「室內」的小小戶外空間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日比野拓設計這個幼兒園的專門戶在日本已經建造了超過350所幼兒園,獨立成立了幼兒之城部門專門設計,像是Daiichi 這樣的獲獎作品還有不少。其中最出名的,還有長崎的 Obama 幼兒園。這個項目曾囊括了2015 年的 Good Design Award、Kids Design Award,以及 2016 年,由亞太設計聯盟 APDF 主辦的 IAI 設計大獎。

Obama幼兒園內,沒有過多的顏色和裝飾,視覺上只有乾淨的木質地板和白色的基本配色,挑高巨大的餐廳空間設計了整面無遮掩的玻璃牆,讓孩童在自然的環境下用餐,也一同將藍天大海裝進碗內。開放通透的廚房,也讓孩子學習食物的製作過程,同樣簡單的屋頂露台,透過攀爬的繩索,看到寬廣的大海,吹著海風,提供孩子度過快樂的童年時光。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Obama 幼兒園。

在建築材料上日比野拓堅持使用自然素材,認為是「成長環境」的必要條件。透過這些素材本身的特點來接觸學習事物,依照幼兒園坐落的地理環境搭配設計不同的功能與風格,唯一堅持的,是展現最原始的面貌而非一般常見的塑料玩具,整體設計也必須將大自然納入考量,風.水.陽光.海洋,不仰賴空調與電燈,給孩子最舒服的學習空間。

茨城縣,AM 幼兒園。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神奈川,AN 幼兒園裡可以捉迷藏的小房子。

日比野拓的設計中基本上都是朝南,且設立無性別廁所空間,有大面積的玻璃和窗戶,讓大自然帶走一般廁所有的潮濕陰暗感,這樣充滿陽光乾爽的環境也能夠讓孩子們安心的上廁所。

埼玉,ST 保育所的衛生間。

茨城,DS 幼兒園的衛生間。

此外,餐飲空間也被視作是兒童成長教育的一部分。除了保證舒適的用餐環境,食物製作的場所——廚房,也應該保持通透感,讓孩子們看見食物製作的過程。

三重縣,TN 保育所的餐廳。

作為讓孩子們獲得生活體驗以及成長的重要場所,在庭院的設計中,日比野不會過多的強調安全性而對孩子們保護過度,它允許孩子們最大可能地去「探險」。

另外,在庭院中你也不會看到那些花花綠綠的塑料滑梯,取而代之的是,日比野還會盡力的創造落差,讓孩子們能夠通過運動來提升體力。

這裡不使用橡膠或者人工草坪,而是全部採用天然的草坪或者花、樹木。這些植物不僅可以散發出自然的味道,還會帶來果實和小動物,從而讓孩子們可獲得更多的、真實的生活體驗。

大阪,KM 幼兒園兼保育所的庭院中,有一排綠色的樓梯。

從日比野在 44 年前接手第一個幼兒園項目,到1991年專門設立「幼兒之城」部門。在這四十多年中,這家公司的腳步稱不上很快:15 年前,他們的業務範圍還只是事務所周邊的區域(神奈川縣)。直到 10 年前,他們在日本全國范圍內乃至跨國的項目逐漸增多。

說起來,日比野設計建造幼兒園的速度和方式,也與日本社會的大環境緊密相關。

事實上,日本教育制度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60 多年前,那個時候以國家的學校建設法令為中心,由地方投入土地、勞力和財力進行建設。

然而直到 1970 年代,日本都還在延續戰後的同一化鋼筋混凝土的校舍設計標準。後來開始出現了質疑的聲音,認為幼兒園應該「個性化」一點。於是在 1972 年,日本出現了第一個開放型的學校。從 1985 年開始,日本出現了「基本設計費」的財政援助制度,鼓勵事務所參與學校建設。

因此,在「幼兒之城」成立之後的二十多年間,日比野設計仍然在經曆日本的幼兒園建設環境的改變。

在 2015 年之前,我們稱之為「幼兒園」的,在日本指的是兩個不同的機構。一種是幼兒園,一種是保育所。其中,幼兒園被認定是依照學校教育法設置的教育設施,管理它的是日本的文部科學省。而保育所屬於厚生勞動省的管轄範圍,是依照兒童福祉法建設的福祉設施。

這兩個不同的機構在服務對象和內容上也有很大的區別:日本的幼兒園是給三歲以上的學齡前兒童就讀的,它的標准保育時間其實每天只有四個小時,也沒有給兒童提供餐食的義務。保育所面向所有父母無暇照顧的兒童,不限年齡,它提供八小時保育時間和餐食,不過,要想進入保育所,必須要能夠證明家長真的無法照顧孩子。

儘管在近些年的日本社會發展中,「少子化」是一個繞不開的議題。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放棄當家庭主婦而無暇照顧孩子,以及大量外國人的湧入,日本對於幼兒設施的需求其實並沒有減少。反倒是因為師資力量的缺乏,政府對於社會所需幼兒設施數量的嚴重低估和建設遲緩等一系列原因,在某些地區,幼兒設施反而是一種供不應求的狀態,尤其是對保育所的需求在逐年上升。這就導致了日本社會出現了近年來引起廣泛討論的「待機兒童」危機。(待機兒童,指的是到了學齡卻無法或不得不延遲入學的兒童。)

2015 年 4 月開始,為了解決「待機兒童」的問題,日本政府開始了支援兒童教育的政策,正式把已於 2006 年就出現的保幼一體的認定幼兒園納入法律。在 2015 年,正式錄入統計數據的認定幼兒園以及地域型保育事業的數量,共達到了 5250 家。相比之下,幼兒園的數量為 11674 家,保育所數為 23533 家,相較於往年的數據有所減少。

在現在的幼兒之城的頁面上,他們的設計作品有幼兒園、保育所、認定幼兒園這三個分類。在設計幼兒園時,日比野會盡量做一些簡單的設計,除了可以讓幼兒體驗一個更有利的成長環境之外,還可以讓幼兒園能夠應對多種不同的需求。在幼兒園標準的四小時保育時間之外,它還可以是一個簡單的,面向各類人群的社區活動中心。而幼兒園和保育所越來越一體化的趨勢,則意味著日比野會更多的考慮到如何更好地讓年齡差異更大的學齡前兒童共處一室,平衡教育和娛樂的問題。

神奈川,AN 幼兒園。

隨著項目的積累,日比野的設計近些年在中國的媒體上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曝光,去年,它們自己也上線了中文網頁和微信公眾號。

關注教育建築的《靈犀》雜誌,於 2016 年 9 月在北京舉辦了一場關於各國教育建築設計的研討會,在邀請的中、日、美三國的優秀教育建築設計師當中,日比野拓也在其中。此後《靈犀》還組織了一次去日本參觀幼兒園設計的遊學,專程探訪了日比野設計公司完成的五個幼兒園、保育所項目。

報名遊學的人有從事教育行業的,也有建築和不動產相關的行業人士。日比野拓回憶說,這些來游學的人,都在積極學習日本幼兒園設施的建設。

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的幼兒園設計大多數還是充斥著華麗的色彩、卡通形象和玩偶。日比野拓認為,這和日本十年前的情況很相似。來自: ㄇㄞˋ點子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