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首付推高房價,轉手與持有成本成隱憂。2025年豪宅稅改上路,長期持有者面臨單價超標重稅,房價上漲不再是純利多,市場結構變動正重塑未來交易與資產配置。
文/王奕淳
一夜之間,我的房子竟變成豪宅?」近來,許多長期持有的自住屋主驚訝發現,過去買來自住的房產,如今卻因新稅制被課以重稅。2025年豪宅稅改新增「單價門檻」,即便總價未超過標準,單價過高仍可能適用高稅率,讓不少計劃出售的屋主措手不及。
這項政策特別針對2012年實價登錄前購買、2024年才出售,且無法舉證當時購入成本的房產,許多原本認為「與豪宅無關」的房屋,竟也落入課稅範圍。這不僅讓已經出售的屋主陷入資金調度困難,也將影響市場買家未來的交易策略。
接下來,《住展雜誌》將透過幾個關鍵問題,深入剖析這項新政策的影響,並提供屋主在申報與交易時的應對建議,以降低潛在的財務風險。
針對小宅加計單價
「考量成交單價較高的房屋通常也具備較高的獲利率,為了讓申報時的設算所得更貼近賣方實際所得,於是將每坪單價納入,作為豪宅稅課稅的評估條件。」今(2025)年二月中旬,財政部針對今年五月要課徵的財產交易所得,宣布將以加計單價的方式,要求民眾獲取高額利益同時,也必須繳納合理稅負。
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資深經理陳定中對此說明,近來憑藉壓低總價、以高單價創造獲利空間的小宅產品,雖然大多都是指預售或新成屋,但在中古屋市場中,也同樣出現類似情形。即使單價較高,只要總價較低且買方能夠負擔,這類房屋相較於其他較高總價的中古屋,成交情形更加順利。
為申報合理反映獲利
言下之意,在中古屋市場以低總高單更具去化優勢的現況下,若不調整原先豪宅稅的課徵標準,這些免除課稅的低總價中古屋只能以房屋評定現值(編按:由政府評定、作為房屋相關稅賦的課徵基準)申報所得,由於中古屋屋齡較高、房屋評定現值較低,將會造成得出的申報稅額與實際出售獲利相比顯得太低,後續申報的所得稅額並不切實際。
對此,政府不僅將各縣市的房屋單價納入豪宅稅課徵條件,也針對各行政區的所得計算比率進行調整,甚至將多年來並未調整的獲利率,從17%調高至20%,種種都是為了盡可能如實反映賣方的實際獲利情形。
兩條件具備就須留意
中古屋賣方將受這波申報所得新規定影響。觀察當中新增的部分,因為是針對沒有列舉取得成本的交易,所以關注的條件有二,一是在2012年八月實價登錄施行前購入、因此並無政府主動掌握購買價格的房屋;二是交易在去年完成,且總價或單價達到豪宅稅認定標準的房屋交易案件,兩條件須兼備。
也就是說,這類在去年出售前,便已持有12年的高單價住宅,其交易金額將作為今年五月繳納相關稅負的依據。其中,單價是以包含裝潢等費用在內的總價,僅排除車位價格後加以計算。
行政區四特點備受關注
另一方面,在同一縣市中,不同行政區受到的影響也各自有異。以台北市總價低於6000萬元,但每坪單價高於120萬元的住宅交易量為例,在實價登錄統計去年交易的數據中,屋齡超過12年的案件在士林區有30件,大安區則多達185件。
從新規定調整各行政區的房屋交易所得計算標準也可見端倪。在普遍調升比率、最高達5%的情況下,萬集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鄭鈺樺表示,預計新北市、桃園市等地區最受影響。觀察房屋交易所得計算比率調高較多的行政區,可歸納出其中具備四大特點。
首先,本身是房價基期較低的區域。對比12年前,也就是2012年實價登錄上路之前,部分行政區在交通等建設議題持續發展下,工作機會接連增加,進一步形成穩定的居住需求,帶動當地房價至今相對高出許多。民眾若是在當時便已持有,且直至去年才賣出房產,往往可得到高獲利,例如桃園龜山、新北三峽等。
機能優勢與潛力為關鍵
其次是具備台積電設廠議題的區域。部分行政區即便在12年前,尚未出現這類高科技業發展議題,或是相關產業就算已具備一定規模,也都隨著全球掀起科技浪潮,吸引眾多企業投注資金、陸續進駐當地園區,達到活絡當地、促進多方發展的效果。
像是近年在台積電積極設廠下,帶來大量工作機會,不僅催生居住需求,伴隨的巨大人口紅利往往也促進當地生活機能發展,連帶讓房價更加攀升,新竹竹北、高雄橋頭等地便是例子。
三則是挾蛋黃區的地段優勢。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指出,蛋黃區雖然本身房價基期高居,但可開發的素地有限,從而墊高土地取得成本;加上生活機能完備,其他區域不可比擬下,讓房價對比以往的高水準,仍然可以節節攀升。實例有如台北中山、松山、中正、信義、大安等。
最後還有重劃區優勢。重劃區會將土地進行整理並重新規劃,使得區域內土地的使用效率提高,除有利於改善與升級交通、學校、醫療設施等基礎建設,也可能會引入更多的住宅或商業開發項目,眾多發展潛力讓置產與投資客早早進場,帶動房價水漲船高,例如桃園市的桃園、中壢等。
新規前後申報差異大
觀察新舊豪宅稅當中申報差異,以台北市中正區一間房屋評定現值400萬元、房地比(編按:房屋評定現值/(房屋評定現值+土地公告現值))為三分之一的五十坪房屋為例,其總價5800萬元,其中包含價格300萬元的5坪車位。
在新規定納入單價條件之前,因為該筆交易尚未達到台北市總價6000萬元的豪宅稅門檻,所以要以非豪宅的標準計算,算式為「出售當時的房屋評定現值X該行政區房屋交易所得計算稅率。」,即400萬元X48%,得出所得申報稅額為192萬元。
但在今年新制豪宅稅2.0加入單價條件後,該筆交易每坪達122.2萬元,便會因為高於台北市每坪單價120萬元的門檻,而被視為豪宅,須改採用算式「成交總價X房地比X獲利率。」,即5800萬元X三分之一X20%,得出所得申報稅額為386.7萬元。同一筆交易在兩種不同算式下,須併入所得申報的稅額竟倍增。
高稅負與讓價二擇一
有鑑於今年首次加計單價的新規定,讓豪宅與非豪宅之間的申報稅額差異擴大;鄭鈺樺表示,目前新規定因應各行政區的房價漲幅有不同調整,漲幅較大的地方變動計算比率的幅度也較大,「在實價登錄前取得、於去年出售房屋的眾多交易中,愈是頻繁採用低總價、高單價這類銷售策略促成去化的地區,受新制影響就愈大。」
未來屋主出售房屋時,若是單價剛好接近豪宅稅門檻,便可能會將部分價格灌入車位,以避免議價空間擴大或事後課稅較重影響獲利。
對於物件位於單價占比認定標準居高的縣市,或是交易所得計算調升比率較高的行政區,鄭鈺樺提醒,民眾若打算索性拉大獲利空間,事先將未來可能要申報所得的稅額轉嫁至總價,除得考量當前房市交易冷淡,造成空有高價、苦無買盤的情形外,即便交易後,衍生的高稅負仍逃不掉。
尤其從今年開始一直到2027年,房市迎來大量交屋潮,對應屆時房貸水位高居的情形可能還在緩解,中古屋更有機會出現讓價情形。
成本留存以防萬一
針對目前民眾對於房屋交易所得選擇的申報方式,高源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所長陳碧源指出,不管賣出的物件是否被歸類為豪宅,賣方即便手邊有當時的取得成本,也不見得會一一呈上申報課稅,而是選擇用「無法列舉成本」中的兩種算式計算,一方面是因為屋齡較高、房屋評定現值較低;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獲利率僅20%,相比照實申報的計算方式,最終申報的所得通常較低。
雖然取得成本的相關資料在這波豪宅稅新規定中,未能發揮節稅效果,但陳碧源依然提醒,不論房市或政策等情況如何,民眾都應留存所有交易相關的紀錄,以防未來市場或政策變動,甚至是其他意外發生時需要用上。
政策改動後房市關注焦點
由於小坪數產品容易衝高單價,尤其是相同的裝潢等其他費用,攤平在小坪數上得出的價格平均都較高;加上每一件小坪數產品持有的土地較小,更是讓房地比相對提高。若再具備像是挑高店面、學區宅、可都更的老屋等優勢;或台積宅、竹北宅、AI宅等這類擁發展題材的特性,便會進一步推升小坪數產品的價格漲勢。
隨著市場不斷上演上述戲碼,因而疊高房價,未來仍不排除將影響財政部搬出相比今年更嚴峻的認定標準,如不少專家以中古屋房價相對較高的新竹、台中、高雄為例,直指現行將全國縣市豪宅稅門檻區分四個標準,其實和市場實際情形仍有不小差距。
更表示後續是否連動央行控管的房屋交易核貸「豪宅線」,將每坪單價納入房貸核貸成數考量,造成的影響也不僅限於買方,在在都將是房地產整體市場未來關注的焦點。
延伸閱讀:
低首付潮再起!買房好時機 還是市場最後的煙火?
「低首付」風險須知 買房真的變輕鬆?當心財務壓力讓你付不出來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