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展房屋網】隨著時代變遷、疫情蔓延,大自然環境正在快速改變,使得人們慣性思維及生活模式,逐步被瓦解、破壞並重建。作為台灣火車頭產業地位的「營建業」亦然,如何因應趨勢、即時應變、繼而永續發展,已是建築產業思考、關注及探討的重大議題。
素有「第一名危老推動師」美譽之稱的劉明滄建築師,對此有其獨到分享。
建築產業今與昔
在劉明滄眼中,「建築」是個非常有趣的行業。他認為,建築學門關懷人文,對人們居住、生活環境具有相當影響。然而,當提起對學子踏入建築科系的建議時,他爽朗地笑說,「我會叫他不要選讀建築」,箇中之理,且聽他娓娓道來。
成長於台中務農之家的劉明滄,少年時曾為心繫盡早改善家中經濟,而選擇就讀「台中高工」,經由建築科諸多良師的指導和啟發,奠定他本科教育基礎,因緣際會下與建築業結緣;其後,進入台北科大前身「台北工專」,再於「華梵大學空間設計研究所」研讀,並以第一名優異成績畢業,專業領域由此更上層樓。
自學生時代起即嶄露頭角,不論是各建築設計比賽中屢獲佳績,他更在〈全國大專院校廣告設計比賽〉拔得頭籌,「當時整個科博館展場裡,都貼滿我的海報」。如今回想,劉明滄特別感念蕭梅、許俊美、周世璋、蕭百興等恩師的諄諄教誨。
退伍後,又再歷經多年建管處磨練,廣結善緣、打好基底下,他於一九九一年成立「劉明滄建築師事務所」,開啟「建築人」生涯。
「現在的建築業和以前已大為不同」,在劉明滄看來,台灣建築產業環境變化頗大。從前「百業齊發且單純」的時代,會有很多設計規劃的機會。從開業至二○一五年間,他總設計量就超過百棟建築。
然而時至今日,涵蓋多元的建築領域,衍伸出設備技師、結構技師、消防技師、水保技師等不同專業的技術人員簽證,建築師除須從設計酬金分出一杯羹,收入遞減外,仍需負責整合協調各專業之工作並負連帶責任,建築物萬一發生問題,永遠是建築師的責任,殊不公平;另現今工作機會之取得,則需仰賴競圖、強大人脈關係、或要建立專業特色,方能脫群而出。
「所以要做就得認真做出專業特色,但若對此產業不具有相當興趣、熱情和理想抱負者,務請慎入!」劉建築師微笑中略帶嚴肅地提出珍貴建言。
第一名危老推動師
除商業建築外,劉明滄的專業也在「危老重建」。他表示,經辦「危老重建」案件,最重要的是充分掌握相關法令規範,以創造出最大效益。因此一名合格的「危老推動師」,除需熟知建築專業的相關學識和法規外,更應具備公正客觀的判斷力及整合變通的協調能力。
「凡『危老重建』案,先決條件必須獲得百分之百所有權人同意,社會大眾可善加利用其《三大限時危老獎勵》優惠,包括:一、稅賦減免。二、容積獎勵。三、放寬建蔽率及高度限制。」
此外劉明滄對目前「危老重建」之現狀,也提醒政府及「危老推動師」們要正視下列問題:
一、近來「危老重建」基地多為小型化,重建後的建築,宛如在都市中插種很多高瘦之竹筍,除破壞都市整體觀感外,其實建築格局也不會很好。建議能提出鼓勵大型基地之政策。
二、「危老推動師」應盡量鼓勵基地整合達到一定規模,使建築規劃格局有其合理性及可居性,不要因眼前近利,而辜負專業良知。
三、政府應正視近年建築營造成本上漲、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對推動「危老重建」案衝擊之影響,應盡快訂定配套。
全球議題的前瞻
當話鋒一轉到目前最夯的「減碳建築」時,劉明滄眼眉間,自然流露出人文關懷的情愫。
究竟「全球建築碳排上升」意味著什麼?「淨零排放」對社會大眾的意涵又為何?甚至對人類未來將有何影響?
劉建築師以日前參與政府《台灣二○五○淨零排放策略總說明》會議來作說明,「由於建築相關產業屬於高耗能,加上科學證實,氣候變遷造成全球極大負面影響,近年來,各國陸續提出對《巴黎協定》【註】中之『二○五○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台灣亦於二○二一年四月二二日,宣佈加入全球淨零碳排放的行列,未來和世界有共識的國家一樣,都將面臨『淨零排放』跨世代、跨領域、跨國際的轉型工程。」
「政府已有完善詳盡規劃,在今年三月三○日各部會合議召開的《台灣二○五○淨零排放策略總說明》會議中,提出將藉由四大面向八項措施,提升建築效能,加速低碳轉型。」《住展》478期專題(見第三十二頁)亦有深入介紹。雖說轉型工程浩大,但未來台灣躋身成為近零碳建築之國,則指日可待。
創造建築人社會價值
已屆退休之齡的劉明滄,言談之間,總不時在爽朗的笑聲中展現專業的自信。他直言,「人類會影響環境;環境也會影響人」、「但其實空間和環境一樣,建築物亦會對人們產生直接影響」。
談到對「建築人」的期許,他語重心長地說,首先必須注重建築物與「人」的關係。畢竟「家」就是一個人成長的空間;其次,須注重建築物與「安全」的關係,因應時代變化,確保有不同的設計規劃;再者,必須注重「地球環保」議題,包括減碳、節能等均要有所警惕,盡到身為「建築人」的社會責任;最後,須注重「人文環境」,致力和世界接軌,創造都市文理及特性。
小檔案:
宏都更新建築(股)公司董事長
劉明滄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擷取自《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報告內容。
【註】《巴黎協定》於二○一五年通過。締約國未來將致力推動減碳運動,目標在本世紀末前控制升溫一‧五度內、全球在二○五○年必須達到淨零排放。
支持漁民 石斑魚換房子可行嗎?
【文/住展房屋網】今年以來,國內房市受到打房、疫情,以及升息等多重不利因素衝擊,房市買氣劇烈受創。為刺激買氣,北台灣多宗指標案推出像是簽約送家電、優惠付款方案、早鳥優惠等。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表示,雖然送家電等活動,讓消費者有機會入場撿些小便宜,可若是與中國房地產市場相比,上述活動可說是了無新意。如果業者推出「石斑魚換購房屋」來搶市,是否可行呢?
據外媒報導,為吸引當地農民購屋,河南有建商推出小麥首付方案,買方最多可以用8萬斤小麥,折抵共人民幣16萬元的頭期款。事實上,同家建商之前就曾推出大蒜購屋方案,一斤大蒜可抵5元購屋金,由於當時大蒜市價尚不到人民幣2元/斤,這高於行情的買賣,成功提升民眾的賞屋意願。
石斑魚遇危機 建商表現時機到
當然,兩岸當前房地產市況還是天差地遠。在國內,儘管各案場來人減少,多數建案的成交量仍算穩定,尚無大幅度下殺購屋門檻的必要。相較之下,國內農漁業就經常需要政府支援:繼鳳梨、釋迦、蓮霧,日前石斑魚也被中國禁止進口,影響南臺灣眾多養殖戶生計,對此,農委會編列數億元救市,提出增加國內需求與採購量等因應措施。
參照對岸業者把農產品和建案促銷結合的案例,台灣近年來經常被政府針對的建商、代銷業者,是否可以依法炮製、推出憑石斑魚購買發票折抵訂金、賞屋送石斑魚產品兌換券等促銷方案呢?
援助農漁民 不動產業者偏心?
根據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觀察,過去幾年來,國內建商、代銷業者確實很挺農民,像去年北中南建案曾普遍祭出賞屋送鳳梨、鳳梨酥等滯銷農產品,替農民生計出了一份心力。不過,這回石斑魚面臨出口危機,為何沒有不動產業者伸出援手呢?
住展房屋網企研室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二點,第一是石斑魚單價較為高昂,與鳳梨相比那可差多了,更何況出口轉內銷的石斑魚價格並沒降多少,這一點就連國內民眾也多有抱怨。第二點是儲存方式與成本差異過大,石斑魚需冷鏈保存,儲存與運送成本遠高於鳳梨、小麥等農作物,作業上更為複雜、麻煩,並非不動產業者無意伸援手,而是奧援不易。
當然,如果可以在接待中心舉行「石斑宴」之類的活動,則能達到拉抬人氣、幫助漁民雙重效果。然而,目前全國疫情仍在延燒,舉行類似活動風險又過高,不動產業者恐怕也不想甘冒風險。
或許,若干日子過後,若疫情能夠緩解,或許會有不動產業者加入奧援石斑魚行列,在經營品牌形象之餘,也表現對政府政策的支持,且在萬物齊漲下,相關活動方案也有望吸引不少購屋族的目光。但短期之內,這個場景恐怕不易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