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哪裡,才算對?房價走在前,重劃區生活能否跟得上?

作者:

本文收錄自:

文/李科諺

台灣重劃區仍是進行式,「生活是否到位」依舊是購屋者反覆追問的關鍵句。然而,一間超市、一條捷運、甚至一項政策利多,是否真能帶來有感的生活溫度?

《住展雜誌》將從一線觀察出發,檢視生活機能與房價成長是否同步、投資與自住需求是否重疊,並進一步追問:當城市藍圖仍在建構,而房價早已先行,買房這件事,究竟是「進場卡位」?還是「提前交作業」?

一提到買房,多數人直覺會朝市中心尋找,不外乎看重工作通勤便利、教育資源集中、生活機能成熟等因素。然而,隨著房價節節高漲、生活空間日益壓縮,購屋者開始在「便利性」與「舒適性」之間重新權衡。

在這樣的市場變化下,新興重劃區以整齊的街廓、新穎的建築與逐步到位的交通機能,逐步形塑出一種新的居住想像,也讓購屋者對於「住哪裡」這件事,有了不同的思考邏輯。

誠品生活480以「城市美術館」為概念,進駐台中七期,創造出獨特的文化氛圍。圖/誠品生活

族群輪廓清晰,重劃區也有「群聚」效應

正因為生活型態轉變,對空間品質要求提高,重劃區逐漸成為購屋者眼中的理想選項。REITz利置行銷事業總監余兆濂表示,購屋民眾選擇重劃區,最在意的是整齊乾淨的街廓與舒適宜人的居住環境。當一個區域的購屋者對生活品質有相似的期待與共識時,不僅容易形成單純的社區,也容易發展成獨特的生活氛圍。

以青埔重劃區為例,早期因投資客買盤居多,生活機能發展相對有限,因為這並非他們在意的重點。但如今經過幾輪的買盤洗牌,購屋者已經多變為自住客,未來蔦屋書店進駐後,成為區域生活品味的象徵,不僅改善形象,也成為建商行銷「文化生活圈」的利器。

類似策略也出現在台中的七期,誠品生活480進駐後,建商即打出「誠品文化生活圈」訴求,鎖定重視教育與品味的客層,生活風格逐步成形。而若拉回新北觀察,則可發現不同區域各自吸引不同族群,構成多樣化的落腳動機與生活選擇。

同樣在新北,落腳理由各不同

二重重劃區鄰近新北大都會公園,向來是建案銷售訴求。圖/來新北玩官網

北大特區主打完整的學區資源與單純的社區氛圍,區域內從國小到大學一應俱全,吸引許多家長為了子女就學與成長環境選擇在此落腳。購屋族群以30至50歲的家庭為主,多數為有學齡或學齡前兒童的家長。

而選擇二重重劃區的購屋者則更加重視交通便利性。他們不一定要求住家緊鄰工作地點,但往往會優先考量是否位於交通節點。二重不僅擁有大都會公園與開闊街廓,亦能快速銜接台北市,成為通勤族與年輕家庭的熱門選擇。

「我們在二重重劃區的建案,除了有不少在地客群外,外來客的比例也接近四成。來自士林、南港、內湖的客戶都有,對他們而言,這邊通勤非常方便,甚至還有來自竹北的客戶,打算每天往返通勤,就是看中該區域居住舒適的特性。」環泥建設總經理黃惠盟。

同樣位於新北市的新店央北重劃區,則因緊鄰舊市區、生活機能成熟,購屋者普遍更重視社區品質與生活便利性。主力客群以新婚夫妻與區域內換屋族為主,偏好兩房或2+1房的產品配置,以滿足目前居住需求,同時也預留未來育兒的彈性空間。

生活機能不可少,商家撐起日常所需

除了區域氛圍與居住輪廓,對許多自住型買方而言,最難以妥協的關鍵,仍是日常生活的便利度。能不能買菜、看病、接小孩,一樣決定了生活是否到位,也牽動著房價的續航力。

生活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而一個重劃區是否能邁向成熟,除了交通條件外,生活機能往往是購屋者評估的第一指標。若無法滿足日常所需,不僅會讓居民遷入意願下降,房價也難以站穩腳步。

住商不動產中央重劃加盟店店東傅宜鈞觀察:「我在這區服務接近15年了,從早期一片荒蕪到現在大樓林立,變化非常明顯。幾年前建案開價60多萬元時,我還驚訝它快趕上新店市中心的價格了,沒想到現在成交價已經站上三位數。雖然漲幅驚人,但也一點都不意外。」

當重劃區內機能尚未成熟,超商將提供更多複合型的功能,圖為全家新店公宅店,店內附設自助洗衣服務。圖/李科諺

央北重劃區之所以發展迅速,關鍵在於緊鄰舊市區、生活機能無縫銜接。從日常採買到就醫就學,都能在車程十分鐘內完成,讓新住戶幾乎不需等待區域「自己養大」。傅宜鈞回憶:「早期家樂福還沒進駐新店時,周邊房價大概在20萬元出頭,但家樂福進駐後,新店的住宅需求與價格便開始大幅上升。」

類似情況也發生在桃園藝文特區,「這邊從桃園展演中心蓋好後,周邊就開始冒出很多咖啡店,而且走路就能到大醫院,旁邊就是傳統市場還有寶雅,幾乎包辦一切生活所需,與隔幾條路的觀光夜市那邊相比,根本是兩個世界,以前我們都說這邊這麼『虛華』,只有有錢人才買得起吧!」一位在桃園市居住30年以上的住戶回憶。

相對地,若重劃區與舊市區距離較遠,如草漯、大園等地,就必須依賴區域內自建機能,否則對居民來說,日常生活將面臨不便,也會抑制購屋意願與區域整體發展速度。若商家、連鎖超市未及時進駐,當生活機能尚未補齊時,「價格」容易變成唯一優勢,也更考驗購屋者的耐心與信心。

重劃區非「保證」,交通還得看路網

除了生活機能的高低,交通便利性也是購屋族權衡的重要條件。然而,交通利多與否,是否真能與重劃區畫上等號,仍值得進一步釐清。

國立空中大學都市計劃博士陳靜怡指出,市地重劃的核心目的,是整合破碎、畸零、不利於開發使用的土地,藉由地籍交換分合,重新配置,使土地完整、臨路,有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如果某個重劃區內剛好有捷運、高鐵等大眾運輸系統,並非出於市地重劃所規劃,而是在進行交通計劃規劃時,同步考慮土地使用未來發展與城市空間設計所劃設;反之,公辦市地重劃區的劃設選址也會考慮搭配未來交通設施的開發,而優先選定。二者的劃設依存有魚幫水,水幫魚的效果。」她進一步說明,重劃區的劃設目的是調整地籍結構為主,並不保證搭配完整的大型公共運輸建設。

以新北市為例,塭仔圳重劃區因未來有捷運、機捷與輕軌三線交會,被視為北市外溢人口的潛力接收區;但同樣是重劃區的五股洲子洋,雖未納入捷運規劃,卻憑藉鄰近五股交流道、台64與台65雙快道的交通優勢,吸引大量自駕通勤族目光,區域通勤可延伸至雙北、桃園,甚至連接南下新竹的廊帶皆具可行性。

這些案例說明,重劃區的價值關鍵,「在於區位本身一定優勢或未來發展潛力」,而非單靠一條捷運或一則利多新聞就能定調發展潛力。真正能落實生活便利性的交通網絡,往往不是靠單一建設加持,而是靠多元路網的相互配合與時間累積所形成的。

洲子洋因鄰近五股交流道及台64、65的交通優勢,吸引外客買盤。圖/新北市政府交通局

同樣是重劃區,北中南著眼大不同

當生活機能與交通便利逐步到位後,重劃區的下一步,就取決於人口是否願意留下——而這,往往與區域內的就業機會息息相關。能否提供穩定職缺,不僅影響購屋者的移入意願,也成為區域真正「熟成」的關鍵分水嶺。

中信房屋研展室副理莊思敏指出,購買重劃區的民眾多以首購族為主,這些族群通常有長期居住的打算,因此特別重視生活品質與區域發展潛力。北部購屋者最在意的是交通條件,是否鄰近市區、通勤時間是否在可接受範圍內;而中南部購屋者則更關心區域內是否有穩定就業機會,特別是許多南部重劃區是圍繞著科學園區或產業園區所規劃,與工作機會的可得性高度相關。

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公關主任賴志昶也表示,北部重劃區的購屋者,多有自己的代步工具,講究交通網路發達,普遍能接受的生活模式是「30分鐘內通勤雙北第一排、十分鐘內滿足日常採買」,而這範圍不只侷限雙北,因此近年也有愈多民眾轉往林口、龜山尋找心儀的物件。

台中13期、14期由於有良好的住宅品質與資源,成為不少家庭的首選。圖/台中市馬禮遜美國學校臉書

而在中部,像是台中13期、14期等重劃區,則主打住宅品質與學區資源,不僅生活環境良好,亦具備就業機會,價格相較北部更具競爭力,成為不少中產家庭的購屋首選。

至於南部,發展邏輯則圍繞在「產業就業驅動人口流入」。南台灣科技走廊的形成,帶動一批重劃區的快速發展,例如台南沙崙高鐵特區、高雄的高大特區與岡山87期重劃區,皆因距離科技園區近、具備科技題材與交通利多,成為南部房市的主旋律。

莊思敏補充,近年也觀察到「南漂返鄉」或「北漂返家」的現象日益明顯。有些購屋者在累積一定財力後,選擇回到成長地區落腳,此時他們的考量已不再僅限於就業機會或教育資源,而是更重視是否鄰近產業聚落,能提供穩定的工作機會,讓生活支出與收入能順利銜接。同時,只要交通便利、生活機能尚稱完善,便足以支撐其返鄉定居的決定。

重劃的不只是街廓,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陳靜怡指出,從政府發布重劃範圍,到區域真正發展成熟,平均往往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在這段過程中,政府會依法設置道路、溝渠、兒童遊樂場、鄰里公園、廣場、綠地、停車場與學校等公共設施,為日後生活奠定基本條件。

也因此,對多數購屋者來說,選擇重劃區,從來不只是因為「這裡比較便宜」而是相信「這裡,未來會更好」。有人為了通勤縮短十分鐘,有人為了孩子換一所學校,有人只是想換個地方重新開始。這些選擇背後,都是對生活品質的期待與人生階段的選擇。

而當來自不同城市的人們,帶著不同的理由走進重劃區,一個地方的樣貌,也就被這些選擇一筆筆勾勒出來。當一間超市、一間書店進駐,人們不再只是在意價格,而是開始想像,這裡,能不能成為自己的生活所在。

政府在規劃都市計畫時,通常也會預留零售市場或商業用地,以完善生活機能、滿足居民日常所需。圖/經濟部工商輔導中心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住展專欄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