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租屋市場經過一連串政策後,在業內人士眼中,或許黑市問題已逐步改善,但資訊不夠透明、租金飆漲、房東不願合法登記等結構性因素,仍有成長空間。本刊採訪多位租屋政策研究者,深入探討在相似的租屋市場結構下,其他國家如何逐步改革,而台灣卡在哪個環節?專家提出各自建言,期待租屋市場體質加速邁向正軌。
文/翁嘉妤
罰則輕、稅賦減免吸引力低及政府無法掌握大多數房源,是目前租屋市場難以走向全面透明化的三大癥結點。」都市改革組織OURs政策研究員廖庭輝一語道破台灣租屋市場多年難解的根本原因。
廖庭輝經常參與政府的居住政策會議,觀察到目前的租屋政策仍有許多制度設計的問題無法突破。事實上,有不少國家的租屋市場結構與台灣相似,卻能建立穩健且平等的租屋環境,例如歐美多國行之有年的租金管控制度。但廖庭輝認為,現階段台灣要效仿此制度恐仍有困難,因為政府未全面掌握市場行情,缺乏依據訂定漲幅上限。
不過也並非完全行不通,廖庭輝舉例,韓國在尚未全面掌握行情時,便成功修法推動《住宅租賃保護法》,強制租期兩年並保障一次續約權,且續約租金漲幅不得超過5%,此修法成功的關鍵因素在於社會共識與立法魄力。廖庭輝認為,就台灣目前的情況來看,可先從效仿西班牙的「押金登記制度」著手,逐步建立租屋資料庫,提高對市場的掌握度。

西班牙靠押金 達市場透明化
西班牙於2007年推動「押金登記制度」,規定房東只能收取一個月押金,而另一個月押金與租約資料則須繳交至政府單位,待租約終止,房東與房客再一同領回押金。藉此制度收集租約資訊,掌握區域租金、坪數、地點等細節,建構出完整的資料庫,推估租金變動等趨勢,便可進一步劃定漲幅過高的租金壓力區,並限制該區的租金漲幅。
更重要的是,只有完成登記的租約,房東與房客雙方才能享有法律保障,且未登記的房東一旦被檢舉,最高可處新台幣30萬元罰鍰。關乎到自身權益與重金罰則下,房東自然願意登記,房客更傾向選擇合法房源,形成正向循環。
租補搭實登 掌握租賃資訊
回到國內,廖庭輝認為,事實上,既有的300億擴大租金補貼專案政策就是租賃情資蒐集的重要管道,「補助若再搭配租金實價登錄,便可提高政府對民間租屋資訊的掌握度。」
至於在法條上,除了《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第六條與第14條,可增訂租約登記義務及押金保管機制,並設定具體罰則外,《不動產實價登錄條例》則可增列租屋市場適用對象與資訊登錄細節,並授權內政部公告登錄;另《住宅法》第24條與《中央對地方一般性補助款作業要點》,可將補貼申請與資料提供納為雙重條件。
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穎認為,此制度不僅有望破解租屋資訊相對不透明狀況,更可改善目前租屋最為嚴重的糾紛——押金返還。「很多房東會以修補使用痕跡為由,任意扣除押金,但事實上並未有明確依據判斷是否合理,該糾紛占比達三分之一。」
呂秉穎直言,雖然有法律途徑保障,但國人經常將租屋視為過渡方案,且打官司不僅費時,費用也高昂,因此面對押金糾紛,租客大多選擇忍氣吞聲,若能將部分押金交由政府保管,也能讓房客更有保障。

釋出空屋增供給 政策才有效
然而,真正能改善租屋市場體質,最根本的問題仍是供給不足,「當房子不夠,無論怎麼設限房東都不怕,反正租客會搶著租。」廖庭輝觀察到,精華地段的房源經常得用搶的,房東自然占上風,因此政策在供給失衡下容易破功,除非搭配增加社宅、空屋釋出等政策,否則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觀察國內空屋狀況,根據主計總處2020年的人口及住宅普查數據,國內空屋率為18.5%,相當於約166.2萬間住宅空置,遠超出國際上5%的合理範圍。對此,不少學者主張應課徵《空屋稅》,或比照法國的《空置房產稅》,透過熱點機制與偏鄉排除原則,排除如5萬人以下的偏鄉地區,避免誤傷鄉村老屋或無交易市場的地區。廖庭輝表示,「這項稅收可專款專用,用於興建更多社宅,增加租屋供給。」
梳理以上國家經驗,不難發現租屋市場的改革,需要完善的政策和配套措施,逐步建構。「過去各種法案上路前,都會有人認為通過機率極低,但實際上,只要民意聚焦、政策設計合理,臨門一腳不是沒機會。」廖庭輝強調,政府不妨從保管押金、蒐集登記租約資訊、課空屋稅三大方向做起,讓租屋結構有望導向正軌。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