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污壓境1/廢核後購屋邏輯大轉彎 北客轉向宜蘭尋好空氣

作者:

本文收錄自:

文/朱福山

今年是台灣邁入非核家園的第1年。8月23日,一場攸關國家能源政策的公投落幕,儘管核能去留的爭論仍在政治、電力與國安領域延燒,但對多數民眾而言,最直接的影響,已從能源議題轉向空氣品質。

核三廠重啟案已完成全民公投。圖/台電

廢核後,再生能源尚未全面接手,火力全開的發電廠加深了空污疑慮。此次公投領銜人黃士修直言:「肺腺癌是國人癌症死因之首,燃煤電廠排放的PM2.5(細懸浮微粒)責無旁貸。」

根據環境部《2024年空氣品質監測年報》,全國78個以PM2.5監測站中,僅19站達標,高達75%的監測站超標,其中近6成、46個為「一般」監測站,在在顯示空污已滲入日常呼吸之中。

空污防治過去多停留在工業區與單點管制,如今政策正走進住宅巷弄、學校、醫療設施等生活場域。《住展》爬梳資料後發現,空氣品質治理不僅是公共衛生議題,更開始改變購屋者的選擇邏輯與房市版圖。

個案映照:台北人的空氣選擇

39歲的小許原本在台北蛋白區尋找套房,但坪數小、單價高,加上長期鼻過敏,始終下不了決定。轉為自由接案後,他將目光轉向宜蘭員山——空氣清新、腹地寬敞,過敏症狀明顯改善。雖然通勤距離增加,但國五與未來高鐵設站的規劃,讓他的生活與工作仍能平衡。

根據宜蘭縣政府統計,近年PM2.5年均值已連續5年達標,AQI年均值已達到良好等級;員山鄉人口成長率達6.85‰,外溢居住需求清晰可見,成為台北通勤族與親子家庭的新興選項。小許的選擇,不只是個人偏好,而是房市新訊號:空氣品質正逐漸成為購屋者評估生活條件的重要指標。

空污變健康議題,兩族群敏感

住商不動產企研室執行總監徐佳馨觀察到,這樣的轉變正在擴散,尤其在兩個族群中尤為明顯:一是年輕的準父母世代,二是高齡或患有慢性疾病的退休族。

對年輕人而言,空污不再是「大人家的事」,而是與過敏、備孕、養育小孩等生活細節息息相關的健康課題。她說:「很多人可能自己就有過敏,或擔心孩子出生後要在什麼樣的空氣裡長大。」至於退休族,則多半在已有病症或療養需求下,轉而尋求空品條件更友善,最好還有醫療資源的區段。

政策進場,空維區走入生活圈

根據瑞士空氣品質監測公司IQAir以PM2.5年均濃度為標準,統計出全球空污最嚴重地區的《2024全球空氣品質年報》,台灣空氣品質從2023年的第45名降至第54名,已連續2年落在橘色提醒等級。衛福部公布的10大死因中,多項慢性病與長期空污暴露相關。

空氣品質維護區提醒路牌,圖為北市新生南路一段,近信義路三段路口。圖/北市環保局

這股關注度也反映在日常消費行為中。恆隆行協理高愉勛指出,2024年台灣清淨機市場銷量約44萬台,較前1年成長12.1%;市場銷售額達41億元,年增9.4%,今年迄今的銷售走勢依舊向上。這些數字背後,顯示空污與健康議題已深入家庭決策,並成為生活型態調整的重要推力。

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空污來源也在改變——環境部長彭啟明指出,老舊柴油車與機車等未達標的移動污染源已超越工廠等固定污染源,成為日常空氣品質的重要威脅。

彰化縣空品巡邏稽查車。圖/彰化縣政府

這正是空氣品質維護區(簡稱空維區)政策推行的背景。依據《空污防制法》第40條,空維區劃設特定管制範圍,目的在於保護學童、長者、病患等敏感族群免受高污染暴露,常見於學校、醫院、觀光景點、轉運站等人流密集地帶。

透過AI偵測,可即時掌握區內空品異常數值,提升管制效益。圖/彰化縣政府

其核心作法是限制或禁止高污染排放車輛進入,例如未符合排放標準的柴油車、機車等,並搭配車牌辨識、告示牌、警示燈號與路口稽查等手段執行。部分縣市也結合定期稽查、民眾檢舉獎勵與空品監測數據,適時調整管制強度,讓空維區不只是法規名詞,而是落實在日常交通動線與生活環境的空氣保護網。

延伸閱讀》
空污壓境1/廢核後購屋邏輯大轉彎 北客轉向宜蘭尋好空氣
空污壓境2/84處空維區大洗牌 大安、竹科、A7誰是下一波房市黑馬?
空污壓境3/建商撞上空維政策 從綠色噱頭到居住真功夫

呼吸紅利 當空氣改變房價 空品治理大調查:購屋邏輯重寫中
台灣首座空維行政區誕生 借鏡倫敦經驗 台北啟動城市空維革命
空污時代的居住革命 台灣健康宅全解析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住展專欄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