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福山
台灣在邁向非核家園的同時,空氣品質成為民眾最直接的關注。根據環境部統計,全國78個PM2.5監測站中,高達75%超標,顯示空污早已滲入日常生活。
為了保護學童、長者與慢性病患者等敏感族群,政府依《空污防制法》第40條陸續劃設「空氣品質維護區」(簡稱空維區),透過限制高污染車輛進入,來降低生活圈中的暴露風險。從學校、醫院到觀光景點,空維區逐漸走進人們的日常動線,也開始影響購屋者對居住環境的選擇。

目前全台空維區已達84筆,其中7都就占了將近6成,計48筆。從過去僅針對交通樞紐、工業區與敏感設施的劃設邏輯,如今進化為以生活圈、行政區為單位。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新北市的「雙子星空維區」,涵蓋轉運站、捷運、商辦、住宅與學校的高密度複合生活圈,由初期的「雙站空維區」擴張而來。
新北市環保局空氣品質維護科長邱庭緯向本刊表示,實施1年後,該區PM2.5年削減量約11噸,NOx(氮氧化物)削減620噸,區內電動公車使用率從7%提升至25%,顯示交通管制與區域治理確實有效。
空維×機能,疊加才有想像
空維區的存在,並不會自動轉化為房價優勢。住商不動產企研室執行總監徐佳馨指出:「單一的空維區,對購屋者吸引力有限,但如果它疊加了學校、醫院、公園、捷運,甚至是低碳示範區,那就會成為不同族群間優先考量的生活選項。」
環境部今年5月發布的《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也指出:「下一步應擴及住宅區、學區、生活圈、戶外市場等」,讓空維不再只是管制熱點,而是整合社區治理、通勤網絡與城市設計的「一加一組合」公式。
在採訪與資料分析中,《住展》歸納出7都現行及預告中的空維區,有四種具觀察價值的典型組合,作為「空維 × 生活條件」的新解讀方式。
空維區×成熟住宅區:新北板橋、台北大安
第一類,是最能體現政策與居住品質交會的「成熟住宅區型」空維組合。
以新北市板橋為例,從「雙站空維區」起步,已升級為涵蓋府中、板橋、新埔三大捷運站的新板特區,即「雙子星空維區」,集轉運站、商辦、住宅與學校於一體,是空維政策由點擴面、深入生活機能的典型範例。
邱庭緯指出:「不論是純住宅或住商混合區,新北市將朝2030年全市空維化邁進,並規劃於2026年公告樹林、新店焚化廠,以及雙北橋梁空維區。」這意味著空維政策已從防堵手段轉化為生活治理的核心系統,政策效益將實際覆蓋居民日常。
台北市副市長張溫德則透露,年底將公告大安區為全台首座「行政區級空維區」,並計畫在2030年與新北市串聯成「雙北空維城市」。台北市空污噪音防制科長邱天安補充,這將以整區治理涵蓋住宅巷弄、學校、醫療設施,從車流控制進一步進化為守護敏感族群與居住健康的生活網絡。

空維區×高科技園區:新竹竹科、台南南科
第二類,是產業與空品管理並行推進的「高科技園區型」空維組合。
新竹以縣市協力為起點,劃設跨區域的「竹科空維區」,涵蓋園區及其物流、通勤交通廊道,為周邊清大學區、竹科住宅與關埔重劃區提供空氣防護屏障,首次將高耗能、高移動的產業型聚落納入空品管制機制。
南台灣的台南市,則率先預告「全市大型工業區納入空維區」,範圍涵蓋永康、南科、新營、柳營等地,並預計2027年全面實施。首波送審的南科與樹谷園區,周邊緊鄰善化、新市、新和等住宅密集地段,落地可行性高。台南市環保局股長蔡燦宇表示:「空維區策略已從防堵工業污染,轉為涵蓋人流密集生活圈,未來將邁向全域空品治理。」

空維區×都市示範場域:台中水湳、中央公園
第三類,是結合低碳願景與城市戰略的「都市示範場域型」空維組合。
台中水湳與中央公園與大規模綠帶重疊,後者部分區域更納入「低碳示範區」,構成「空維×公園×低碳」的三重治理架構。此地段推案密集,綠建築與高價住宅聚落成形,成為都市永續發展的展示平台。示範區建案須於交屋前完成部分充電樁安裝、專戶電表設置,並符合最新消防標準,真正做到「交屋即用」的綠能配置,有別於僅預留管線的普遍做法。
據悉,已有建商超前部署,全面預留停車位充電管線,反映政策與市場接軌趨勢。陸府建設副總經理蔣海芃指出:「這樣的城市空間設計與制度框架,在短期內未必直接反映在價格上,但對重視健康與生活品質的購屋者來說,是明確的加分選項。」從長遠來看,未來這類配備或將成為建案規劃與品牌競爭的重要訴求。

空維區×潛力生活圈:台南成大、桃園A7、高雄鹽埕
第四類,是正在浮現的「潛力型生活圈型」空維組合。
台南成大周邊同時擁有空維區、醫療資源與完整學區,吸引親子與置產族目光,隨著公共設施到位,成為兼具發展動能與健康環境的新興標的。
桃園A7長庚醫院一帶,則已針對物流與醫療車流進行空維治理,未來若能延伸至住宅與學區帶,有望發展成「交通節點×醫療支撐×空品防護」生活圈。
而高雄鹽埕與駁二藝術特區,則是在學童密集與觀光人潮交會的舊城區,建構初步空品防線。若再納入周邊社區與文創聚落,未來可形成「在地生活× 觀光治理」的雙軸示範區,結合空品改善與城市更新的雙重意涵。
不是話題熱,看誰願意治理
這些「空維區×機能」的組合,正在重新劃定城市邊界,也讓購屋者的選擇模式出現變化。人們的關注焦點,已從單純追逐推案熱點或熱門話題,轉向評估哪些地方有長期治理的決心與能力,以及哪些環境更適合長住、安心呼吸。
這股轉向,也反映在購屋者的價值排序中。從板橋雙子星的成熟範式,到台中中央公園的治理實驗,再到桃園A7、台南成大、高雄鹽埕的潛力布局,徐佳馨指出,空氣品質議題正逐漸成為購屋分水嶺——一端是重視親子成長與長輩照護的生活型態,另一端則以通勤便利與機能完整為優先考量。
延伸閱讀》
空污壓境1/廢核後購屋邏輯大轉彎 北客轉向宜蘭尋好空氣
空污壓境2/84處空維區大洗牌 大安、竹科、A7誰是下一波房市黑馬?
空污壓境3/建商撞上空維政策 從綠色噱頭到居住真功夫
呼吸紅利 當空氣改變房價 空品治理大調查:購屋邏輯重寫中
台灣首座空維行政區誕生 借鏡倫敦經驗 台北啟動城市空維革命
空污時代的居住革命 台灣健康宅全解析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