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於1985年、國內第一本購屋者導向的房地產雜誌《住展》,2023年全面改版,優化北台灣預售屋及新成屋第一手資訊呈現,並推出新單元「封面故事」,深探住宅重要議題,剖析房市發展趨勢,引領讀者直搗問題核心,輕鬆看懂市場脈動,掌握購屋先機。
一座城市的日常從哪裡開始?
不是捷運站,不是百貨公司,而是一間可以隨時走進、買到雞蛋的超市。因為真正留下來的人,總是先問:「這裡方便嗎?」而不是「房價漲多少?」
今年九月,青埔IKEA旁即將掛上新招牌──全聯與大潤發整併後的首家新形態門市「大全聯」。這不只是一間超市的開幕,更像是讓青埔街道點燈、生活啟動的臨界訊號。
地方社群開始熱議:為什麼是這裡?為什麼是現在?聯聖企管創辦人陳宗賢一句話點出此役的真正關鍵:「這不只是開店,更是選址宣言。」
對一座人口剛起步、生活機能尚未完善的重劃區來說,大全聯的進駐不只是開店,更像是一場提前押注的生活宣言。過去總是「人來了才開店」,這回卻反過來:品牌先開、生活跟進,翻轉了重劃區熟成的慣性節奏。
不只看通車,超市才是生活圈啟動關鍵
對房地產市場而言,這樣的進場行動,早已不再只是企業開店與否的商業決策,而是一項空間成熟度的具體判讀。尤其在青埔這類仍處於人口臨界點、生活機能尚未全然成形的重劃區,一間大型零售品牌的進駐,往往比捷運通車、建案銷售,更能真實反映出市場對「有人會住、生活會發生」的信心強度。
當大全聯選擇落點青埔,不只是填補零售缺口,更是資本對生活厚度的明確押注。一個地方什麼時候不只有規劃藍圖,而是真的有人在這裡買早餐、遛狗、生活?從這類通路品牌的進場節奏中,答案正逐步浮現輪廓。
通路為何開這裡?其實地圖會說話
如果說大全聯是一種信號,它背後所依據的,就是一套零售通路對「區域熟成度」的自有判讀模型。畢竟,通路開店從來不是隨機選點,而是一場對生活密度、消費行為與人口結構的縝密演算。
若把大全聯、寶雅、小北百貨的拓點軌跡攤開來看,不難發現:這些零售品牌,其實早已在城市地圖上,勾勒出人們最終會聚集在哪些街角、哪些街廓的路線圖。誰先嗅到人會留下的徵兆?誰又用最精準的選址行動,搶下區域熟成先機?從它們落腳的位置與時機,或許就能看出,誰才是站在未來生活節奏前線的贏家。
各有心法,寶雅攻女性、小北顧熟齡
「你有注意到寶雅、小北百貨都開在哪裡嗎?」商研院策略所所長朱浩語帶提示地問。在他眼中,零售業選址從來不是隨機擲骰,而是一場對生活族群結構與消費動能的精密映射。
首先來看寶雅。朱浩指出,寶雅的選址策略一貫鎖定年輕女性族群,這使得它幾乎總是出現在捷運站出口、學校旁或夜市附近等高流量、生活密集場域。這種針對性的選址哲學,讓寶雅成為新興生活圈中,最快搶占女性消費注意力的品牌之一。
相較之下,小北百貨則沿著完全不同的生活路線前進。小北偏好設點於醫院、公有市場或傳統社區周邊,主打銀髮族與中高齡家庭,鎖定高頻、小額、補貨型的日常需求;這種深耕在地、貼近日常的布局策略,使小北在中南部舊社區的滲透率極高,也成為不少房市觀察者眼中,能否滿足當地居民日常採買需求的判斷指標。
看人也看數據,選址有章可循
小北近年更強化北台灣戰略。四月底,小北百貨副總經理張書賓對外宣示,該公司去年砸下10億元在新竹湖口興建萬坪物流倉庫,並同步成立展店部門,預計年底啟用後,可望加速北部自動化總倉與門市擴張,首波鎖定新北市郊住宅與工業區。
這些品牌所依循的進場標準,也正逐漸形成一套可量化的「生活成熟指數」。仲量聯行副總游淑芬指出:「品牌超市不會亂開,它們看的不只是人流,更是人質——人的品質、生活方式與黏著度。」
實務上,便利商店因為坪數小、成本低,只要一區符合2000人口、300公尺可及性的條件,通常會搶先開設;而中型通路則等到區域常住戶數達500戶、入住率超過六成,才開始布局;像大全聯這類大型品牌,還會評估物流半徑、停車腹地、競品密度與購屋族年齡層等因素,若有大型社宅或聯開案,進場意願更高。
這些進場規則,不只影響通路品牌選址,也逐漸滲入建案市場語言。游淑芬說:「現在很多建案訴求『樓下有超市』,其實講的不是便利,而是一種生活安全感。」這類生活型配套,儼然成為區域競爭的新基礎建設。
地圖看布局,品牌進場不是靠運氣
而這些模型,也在現實地圖上留下印記。以林口A9為例,在三井OUTLET打響知名度之前,全聯與寶雅早已悄悄設點;台中水湳智慧城尚在公共設施完工前夕,小北百貨與85度C也先行進駐;南科三期與高雄亞灣區周邊,則見統一集團Park17與家樂福據點搶占高科技人才商機。
這些布局,並非豪賭,而是資本對「人口進駐節奏」與「生活密度進化」的冷靜下注。
政策不只是背景,也可助攻創多贏
當零售品牌不再只是跟隨人口成形後的商業布局,政策導向也開始扮演影響落點的關鍵角色。重劃區開發早期人口未穩,品牌進駐風險高,此時由政府釋出地上權標案、引導品牌進駐,便成為「半官半民」共構生活機能的策略接口。
以青埔為例,誠品生活即將進駐臻鼎科技總部,儘管青埔向來並非傳統辦公商圈,但優越的交通機能與逐步成形的生活機能,已吸引企業積極布局。臻鼎引入誠品生活,不僅為企業園區增添質感,也有助於未來人才的吸引與留任。
一位熟悉公部門招商機制的民間顧問指出,臻鼎對於企業形象與人力資源具前瞻視野,此次主動促成誠品進駐,不僅提升總部整體環境,更展現其打造具吸引力職場的企圖心。此舉亦讓地方政府看見青埔區域轉型潛力,帶動周邊商機與人流,民眾也將享有更多元的生活與文化空間,實現公部門、企業與市民三方共贏的正向循環。
大全聯則曾評估與農田水利署合作,後轉與IKEA青埔店結盟,透過與既有品牌共用基地、共享客群,降低風險、提高效益的策略布局。這些案例顯示,零售品牌早已不只是被動承租者,而是在政策工具下主動布局的策略參與者。
地上權升級中,從租地變生活節點
這股趨勢的背後,是地上權制度的漸趨成熟。從農田水利署、國產署、台糖到台鐵,各單位陸續釋出大量地上權標案,不再僅是財務操作工具,更成為城市規劃與生活導入的重要接口。從物流、社宅、商場、社區複合場域,地上權合作不僅讓政府活化資產,也讓民間企業取得低風險、可預期的長期據點。
戴德梁行協理李易璇指出:「現在很多品牌不再等待基地釋出,而是直接參與標案,甚至主動找建商合建。」這樣的合作模式,已逐漸從個案擴展成為一種常態,正在全台多個重劃區快速蔓延,近年像是台北南港、台中北屯、嘉義東區等,都不乏類似案例。
如今,地上權不再只是為了活化閒置土地,而是開始被用來提前布建生活機能,讓人願意住進重劃區。品牌是導流者、政府是平台提供者、建商是實踐者,三方協作,重構的不只是商業空間,更是一個重劃區的生活起點與城市邏輯。
運得準也送得深,冷鏈撐起一區生活供給
然而,超市之所以能成為一座城市的生活起點,不只是因為它「開了門」,而是因為它背後早已建好一整套支撐日常運作的隱形網路。當政策開放土地、品牌願意前進,真正讓這場布局能落地生根的,是物流與數據——一套城市看不見、卻無比關鍵的基礎建設。
全聯董事長林敏雄曾直言:「零售不是比誰開得快,而是比誰運得準。」支撐這套「運得準」的,是全聯遍布全台的11座物流園區——涵蓋生鮮處理廠、魚肉加工中心與冷鏈配送中心,從源頭分切到門市配送,建立一條小量高頻、低損耗的即時供應鏈。
這些設施不僅支援「小時達」、「全支付」等數位服務,更串聯起北中南生活圈的日常需求節奏,讓超市不只是商店,而是一種深入社區、精準對接生活節點的城市網路。
「岡山、五股、台中……全聯的幾座生鮮物流處理中心,就是它打群架的秘密武器。」游淑芬指出,這些物流設施的選址,並非只考慮地價或交通,而是綜合物流半徑、冷鏈時效、人口密度與購買行為等多重條件的資料模型推演。換句話說,物流基地本身,早就成為下一個生活熱區的預告指標。
資料看不見,卻決定城市的便利感
民眾每天早上能買到新鮮蔬菜,不是偶然,而是透過後台數據系統精算,做到物流「即時上架、迅速補貨」的結果。全聯透過自建會員系統與支付平台,能即時掌握各地門市的消費行為——從客單結構、補貨節奏到促銷反應,全部數據化管理,再交由演算法調整品項組合、進貨邏輯與服務優先序。
這些後台系統或許沒出現在城市地圖上,但它們其實深深嵌進了每一個人的日常節奏。物流點布在哪裡,決定了食物與商品能否快速抵達門市;資料掌握到哪裡,則讓每家店能準時補貨、對症下藥,讓人隨時買得到需要的東西,感受到真正的便利與貼心。
如果說通路品牌是城市的門面,那麼冷鏈與資料系統,則是支撐這個門面能不能真正「開張」的底盤。它們或許不在房價表上,也不寫進建案廣告裡,但卻是城市能不能活起來的真實條件。
城市不急長高,要等生活慢慢到來
當物流鋪底、品牌入駐,城市還不能急著長高,而要學會「慢慢長」。在重劃區開發初期,人口稀疏、生活機能未臻成熟,若貿然堆疊高密度空間,往往導致商辦空置、街區沉寂。因此,許多地主與開發商選擇以「平面化、低強度」方式先行布局,讓土地與人共同醞釀,等待生活節奏自然到位。
這種操作模式,實務上被稱作「養地」。與其一次投入高額資本建設複合商業設施,不如先導入超市、連鎖餐飲、快時尚或中型零售業者,形成基本人流與消費黏著,再觀察人口結構與區域潛力,於適當時機進行第二階段的垂直開發。這不只是節省前期風險,更是資產管理的一種耐心哲學。
朱浩指出,這類策略的本質,是「空間養人」——透過低密度、低成本的平面配置,創造一種過渡型的生活場域。在中南部地區尤為常見,多數開發者以五到六年為建築回本期預估,搭配15至20年的中長期租約,既確保穩定現金流,也保留未來改建與轉型彈性。
桃園A7即是一例。儘管區內新案密集推出,房價屢創新高,但生活機能尚未完全成形,居民結構也仍以投資客為主。許多地主觀察到這一落差,便陸續導入連鎖超市、餐飲與共享空間等「生活前哨」,讓土地先以緩和姿態參與城市成長,再伺機投入更高強度的開發。
不是拖延發展,而是等待生活進場
然而,城市發展不能躁進。與其把土地一次蓋滿,不如先讓生活穩穩落地,再慢慢長高。許多重劃區之所以陷入「燈亮卻無人」的窘境,正是因為空間成長速度遠快於人口與生活節奏的成熟。與其追求地價極大化與樓地板比的短線效益,不如回頭思考:什麼樣的商業節奏,能真正讓人留下來?
這種「慢長」策略,也讓我們重新看見一間超市的真正角色。它或許不是最醒目的建築,卻往往是最早點亮街角的那盞燈;不一定出現在投資報酬率的Excel簡報裡,卻能穩穩定錨一個社區的生活節奏。
在城市發展的不同階段裡,養地未必只能等地價升值,也可以是一場以日常換取認同的城市養成——讓城市從下而上、從人心開始,緩步成形。
買得到晚餐、叫得了外送,才是生活
當土地開發從「堆高容積」轉向「鋪好生活」,超市、連鎖品牌與平面商業就不再只是配角,而成為觀察區域熟成度的前哨信號。而在另一端,投資人也早已察覺這條路徑正在逆轉──從圖說推案、地價交易,轉向一個更接地氣的問題:「這裡,到底適不適合人住?」
對一位投資者而言,判斷一個重劃區是否邁入「生活期」,未必從地價或容積率著手,而是從最日常的感知開始:這裡晚上能買晚餐嗎?叫得到外送嗎?便利商店幾點打烊?
聽起來像笑話,卻是不少深耕地產資本圈的直覺指標。在青埔、A7、水湳、北士科等新興重劃板塊,常出現「建案熱銷但生活冷清」的現象。燈光亮了,街道卻無人流;房價高漲,日常卻難以為繼。在這樣的區域,一間能穩定營運的超市,往往比一座造價數十億的公共建設,更能證明這裡「真的有人住」。
不盲信藍圖,靠「三轉折」看生活機能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經理曾敬德提醒,重劃區初期的買盤往往投資成分居多,真正能撐起生活的是後續的自住人口。他指出,有三個觀察訊號可視為「生活轉折點」:是否出現穩定交屋社區、是否形成日夜皆有的人流,以及是否叫得到外送──這些,才是生活真正開始的跡象。
正因如此,越來越多投資人與開發商,不再只看區段行情或公告地價,而是觀察品牌進駐順序作為投資前哨。從超商、超市、寶雅、小北、85度C,到家樂福、誠品等進場時間序列,無形中已勾勒出下一波生活圈的真實輪廓。
當一個重劃區的生活機能真正到位,影響的不只是便利,更會反映在房市的價格曲線與流通效率上。過去只靠利多題材撐起的預期行情,會逐步被自住需求支撐的「實住行情」取代——產品好賣、轉手速度加快,租金收益也更穩定。店面不再只是等待品牌進駐的空殼,而是真正與日常人流連結的消費節點;土地也從等待解編的紙上資產,轉化為可被開發、可承租、有產值的經濟節點。
近年表現穩健的如新北新莊頭前、三重仁義與桃園中路等重劃區,當地隨著生活機能陸續補齊,不僅連鎖超市如全聯、寶雅插旗設點,甚至連鎖幼兒園、品牌餐飲與診所體系也接連進駐,生活節奏顯著提升。
燈還亮著,城市才算活著
生活機能愈具象,房市愈穩健,而買方的信心,也往往從「這裡有沒有超市」那一刻開始累積。
曾敬德笑說:「你家能不能叫得到雞蛋,其實決定了這裡能不能真正住得下來。」說穿了,房市與生活的交集從來不在圖面規劃或投資預測,而在那一張收據、一盞亮著的街燈。
真正讓城市活起來的,從來不是建商畫下的藍圖,而是一間每天都開著燈、有人走進去的超市。那裡沒有夢幻公設,卻有柴米油鹽;沒有飆漲的每坪單價,卻有讓人願意留下來的理由。
總編輯/徐珍翔
文/朱福山、翁嘉妤、李科諺
視覺/鍾宜珊
數位媒體/張寧育
圖/AI圖像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