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展房屋網/台北報導】義大利西西里島上的沒落小鎮,為了找回昔日榮光,決定將鎮上空屋以2美元出售,只要提出在地振興計畫,就有機會進駐地中海上的美麗島嶼,不過這些空屋年久失修,預估活化空屋的維修經費高達五萬美元,但仍吸引不少投資者前往。
台灣都會也存在老屋處處的現象,特別是早年的眷村地區,隨著時空背景的遞轉,這些地方逐漸沒落,但仍坐擁廣大市區土地,因而被視為都市開發的眼中釘。而在台灣,大規模的老屋整建,往往採取『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方式進行,將老屋全部摧毀後進行都市更新,因而衍生文資保存與城市進度的兩難衝突。
讓民眾以低成本進駐老屋的作法,在國外行之有年,由民間團體負擔老屋整建的費用,讓老屋擺脫市區廢墟的印象,成為城市的特色風景,且整建過程有助相關產業的帶動,完工後的市容提升也能吸引商機,可說是城市、文化與產業的三贏選擇。
台灣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也常常拿老屋活化來說嘴,像是建置文創基地、鼓勵青年創業等,但效果都不及民間自發性的表現,原因相當簡單,便是政府從來沒有深入思考民間要的是什麼?在不知需求的狀況下,欲活化舊建築,自然不得要領,最後再以『不得不』的口吻,回歸最便利也最無知的作法─拆掉重建,時至今日,政府仍沒有達到所期待的文創復興效果。
官方在許多地方規劃所謂的文創園區,號稱建築新穎,商機無限,但這樣的結果發展的只剩『產業』,文化創意在過程中已被稀釋殆盡,成為用完就丟的包裝紙,況且新建物的租金昂貴,在地情感不深,使得貨真價實的民間文創團體寧願進駐坊間的老舊社區,而不願替表面為文化,實際求開發的政策背書。
因此,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若能借鏡國外,以低門檻將文藝投資導入老舊街區,再以政策補貼的方式輔助團體再造,不僅花費資本比打掉重建來得低廉,對文資保護與既存的街市重塑,都有正面的幫助。日前財政部宣布解除老屋增稅禁令,屋齡偏高的台北與台南二都便有意調整稅收,若能將增加的財源挹注老屋再造,鼓勵民間團體前進活化,即可免去大興土木設置園區的公帑浪費,也能真正與城鄉文化結合。
不過倘若官方醉翁之意本就不在老屋復興、城市文化的塑造上,而只是為了開發炒作話題,一切就另當別論了,畢竟都市土地利益可觀,也是政府看重的肥美鮮肉,在利字當道的引誘下,破壞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