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展雜誌】市建設資源,一貫掌控在首長手裡,因此南北六都已成台島重鎮,大眾和媒體的目光焦點,全集中在幾位市長身上。不論連任或新任,都有四年任期,他們有多少錢可花,或想花掉多少錢;以及能給城市成就些什麼,至關重要。每年百億、千億的預算,極為龐大,故在啟動之前,必得先讓百姓知情,且須問問大家是否樂意。
看這回選舉結束,改朝換代的城市,原規劃甚至已執行的大建設,均遭新任者質疑。像台中的山手線,和高雄的二期輕軌,已落到很難預料的處境。畢竟,牽涉到幾百億元工程款,財政拮据時節,何必急著進行?新計劃到底是真的「需要」,抑只是「想要」,得先搞清楚。何況,真的有這麼多人想要嗎?
國家財政秉持「量出為入」,和一般民間商家百姓不同。但地方政府仍得「量入為出」,不許漫天花錢。否則陷入某些縣市發不出員工薪水的窘境,就太遜了。由於縣市政府慣常舉債,如高市已欠債三千多億,島民皆知。很像被卡債纏身者,猶不自量力,硬要再借錢買超跑或出國旅遊,幾近是失去理性的思考。
以北市為例,去歲二○一八年六月,市庫還款五十餘億元台幣,使得台北市廿五年來首度欠債額低於千億元。每位市民平均負債三萬餘元,在六都中排名遠離高雄。
都市建設絕不宜即想即做,淺見短慮,後患無窮。最聰明的是進行精打細算的BOT工程,民間出錢,利益全市共沾,公庫不必負擔資金成本,等於是三贏的局面。地方政府普遍欠債,歸因歷任首長好大喜功,舉債建設。有些能營生回本,大部分是有去無回,每年辛苦繳利息。像蚊子館、蚊子公路、公園等等。
須知負擔重利往往排擠未來的建設經費,而還債減輕壓力,亦是好的盤算。說真的,幾十年的老城市,該有的多半已有,沒必要挖空心思去找錢坑跳,一發不可收拾。
咱們國人現今每年得花六百億洗腎,數字驚人。健保體系承受不起,只能想辦法疏解,遂積極鼓勵捐贈和移植腎臟,不失為好途徑。地方建設亦然,瞧當前最引人注目的都更大計,中央已提高容積優惠,若能增加成功案例,則提振內需,美化市容,住安升級,種種均對社會有利。加強這方面努力,勝過去搞其他別出心裁的花錢玩意。
倘若都更緩不濟急,則為解救東區包括民生社區、五分埔等,先盛後衰的商圈,何妨花點經費和時間,聘請規劃行銷專家,全力整頓。首先美化街廓改善環境,再設定主題注入文創現代風格,吸引年輕人和觀光客。
畢竟,那麼多店家拉下鐵門,絕非只是店租太高,商圈沒落才是主因。如何適時給予溫潤雕琢,重新出發,應列為施政重點。
以台島目前平均薪資來看,許多城鄉都當得一個「窮」字,國民差別僅在於「窮而年輕」或「又老又窮」。媒體常討論得存多少錢才夠退休後養老,一千萬元?一千五百萬元?有房沒房?以房養老?由此可見,擁有一間房子,多麼重要。政府的另一施政目標,應是讓多數人有自住居所,才不致出現大量「下流老人」的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