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展雜誌】近時有三個字卡在許多事件上,引發反方爭議不斷,那就是「假新聞」一詞。以房市資訊報導為例,即使引用同一數據,但因推理判斷結論有異,則閱聽大眾有可能看到一真一假兩樣新聞。此外,真假的分辨,亦由於買賣方立場相反而可能出現差別。譬如,某區段一建案發布銷售業績,包括去化成數和單價,一群媒體人分別回去寫新聞。
看多的記者善頌善禱,謂短短兩個月,狂銷三成,且每坪單價維持市場水準。此案在本區段的成功,給房市投資人注入信心。而唱衰的寫手可能會說,全力衝刺了兩三個月,勉強突破三成;價格方面無力向上推升,看來房市短期仍陷低迷困境。以上兩則描述同一新聞,究竟孰真孰假?或兩者都真也都假?
新聞發布之時,肯定有眾多交易正在進行;利多報導顯然對買方不利,唱衰論述必妨害賣方。總之,新聞是真是假,居然主觀成份佔了大面。如此說來,這社會還真的很不安穩。尤其網路消息忒多,有時栩栩如真,有時虛幻不實,無論經濟面,政治面、生活面,幾乎都概括在裡頭。那麼該如何過日子呢?凡事認真?抑凡事不當真?
不過,碰到天災地變,就不會有假。近日發生的地震,搖晃劇烈,令人憶起九二一大震,不免悚然驚心。北市中山區有兩幢大樓緊靠,據說從廿年前九二一時即略受影響,但迄今仍認定堪用。咱們的危老改建條例訂之何用?萬一花蓮銅門鄉的七級出現在台北,後果如何,真不敢想像。都更和危老改建猶需那麼多必要條件嗎?
目前有各路英雄參與競逐下任總統,也有更多的人想選立法委員。自百姓角度觀察,哪幾位是真心想盡一分力,解決公共問題;哪些人只想攫得權位,遂行自己人生願景,這方面的判斷相當重要。因此,參與者的言行不時被起底,甚至誇大扭曲。網路時代資訊來源真假莫辨,現在更亂成一團,實在偒腦筋。
待初選結束,真正候選人出線時,民間團體宜多舉辦聽證會,邀請這些人發表意見。一來可辨識誰真正關心瞭解某項議題,二來可請楚彼輩各別的立場為何。譬如房地產有許多重大議題,攸關大眾民生四項之一。到底住宅政策走向該如何規劃,都市更新,危老改建,區段繁榮等等。集思廣益之餘,或許真有收獲。
徒法不足以自行,這話傳了兩千多年,顛撲不破。咱們最關心的都更問題,法令多如牛毛,執行績效卻極差。許多都更戶懸在空中,進退維谷。都市建設市容更新,步伐就是邁不開,何妨通盤檢視一番。立委是中央民代可在國會發言,趁選戰期間敦促他們列入政見。未來可針對地方首長力有未逮之處,助一臂之力,解決住民大眾困擾。
島內的政爭從未休停,從權位到施政彼此互卡,許多政策推行都受影響。柯市長不滿危老條例卡在內政部,北市落得寸步難行。近廿年來這類事例極多,見怪不怪;島民只能自求多福,其一是培養耐性,凡事多忍。其二是活長一點,等到天荒地老,總有改建成功之日。或許,國人平均餘命高達八十多歲,真的來有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