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展雜誌】公共政策如何制定,考量標準多以大眾利益為依歸,此理無可置疑。值得討論的是,當這個政策造成利益衝突時,又該怎麼權衡。俗話說,順得姑情失嫂意,兩方都得罪不起,只能另謀他法。譬如穀賤傷農,米貴傷民,自古以來厥為難題。主政者若無私心,秉直道而行,則「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亦得以風生水起,政績卓越。
現今輿論暢興,網路盛行,網民表達意見,往往語出驚人。一箭穿雲,大眾駭然;激烈言論常能引領風向,當政者若乏主見,輒憂讒畏譏,碰壁轉彎。而決策之品質,自難周延優勝。看住宅政策半世紀以來演變,可知一斑。因為民生四大項之中,只有「住的正義」迄難做到公平合理,何以故?且來探討一下。
就以公宅建地區段選擇為例,昂貴蛋黃區當然不可行,地價太高是其一,失去平價抑市之意義。再者公宅每坪造價一定不高,建物聚落不夠美觀氣派,佔了核心地段,對都者整體形象有妨,此其二。因此,從多方考量的面向言之,似得把公宅蓋到邊陲遠郊,可又缺乏道德義理的公平原則。中低收入不能住鬧區?這是什麼話?
多元社會,族群利益區隔甚大,做為分配資源的主政機關,很難用個人思維為立場。是故,付諸公決乃一良方。問題是言人人殊的社會,恁時恁地都有人放炮攻訐;彼此立場角度懸殊,場景更亂。看北市大巨蛋案例,即教人感歎,究竟政策該照顧哪些族群的利益乃至心理情緒?公共決策制定不易,無奈之至!
房價雖取決於市場機制,但政府多空立場和配套作法,仍具深刻影響。譬如房貸條件,建築融資,以及官方營造的產業前瞻氛圍等等皆是。房價低,真能照顧弱勢?房價高真的造成暴利和貧富懸殊?那新加坡、香港、倫敦、北京和上海,又該怎麼辦?政客以自己的利益來影響市場,是最不可原諒的。
全台有七成家庭擁有自宅,房價跌一成,台島有過半數人財產縮水兩成到三成,偌大族群的利益嚴重受損。而政客打房的口號是想緩和貧富不均現象,這幾年的觀察,改善了嗎?當然沒有。搜刮豪宅一戶又一戶者大有人在,超跑滿街跑招搖過市,有增無已。換言之,實驗性的房市決策徹底失敗,只害苦了過半數的台灣有殼族。
交通是都市建設重要一環,路線如何規劃,經費如何派用,首長民代皆有參與之權。於是,為區段利益,為選票考量,為包商考量,各方面角逐之餘,建設方向有可能失焦,公眾利益分配亦遭扭曲。某些區域長年灰黯落後,少數地方則繁榮隆盛。資源支配權的運用,如可才能公正公平,人們似尚未找到合適之解方。
目前台島有多處交通建設相關議題,各種方案相持不下,資源爭奪依賴的是政治勢力,而非民之所欲,因區域不同,究竟輕重緩急如何判定,誰也不知。在拉鋸戰之中,政客嘴臉逐漸現形;到底舒天下利或為己籌謀,早晚會路人皆知。面對資訊開放通暢的網路世界,期待由公意和良知來監督公共建設,謀大眾之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