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展雜誌】一個是台北知名豪宅指名建築師,一個是建造北投圖書館的綠建築推手,兩個建築家,對建築各有不同的堅持,對於台灣的城市未來與房市政策,有些獨到看法。城市建築未來的新面貌該如何定位,兩位建築師給了我們些啟示…
台灣近年來的建築業發展十分迅速,其中的靈魂人物就是建築師。一棟建築物的軟硬體好壞,決定在建築師的手中。而一棟棟建築物的誕生,就構成了我們所居住的城市。
呂建勳建築師是許多台北豪宅的指名建築師,作品有「國美隱秀」、「日健昇」、「新潤都峰苑」等,他認為建築物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因此,呂建築師非常重視房子的外觀,讓他的建築設計一直走在前端。
而郭英釗建築師則是台灣綠建築的重要推手,許多公共建設如北投圖書館、花博新生三館都出自他之手,近期郭建築師也參與大隱建築群「海頓」的設計,讓綠建築朝商業住宅的方向發展。
這兩位建築師對於建築都有不同的堅持,在訪談中,將一同探討台灣的建築發展、城市風貌,以及目前遇到的困境及未來發展,聽聽兩位建築師有何不同的想法。
問:坊間愈來愈流行使用石材,甚至有建築體立面、平面都大量使用,您覺得是否恰當?有何建議?
![]() |
呂建勳建築師反對大量使用石材,認為這是一種資源的浪費,他建議外牆裝飾可利用綠建材,環保又美觀。 |
呂建勳建築師說,他非常不認同大量使用石材。呂建築師表示,房屋外牆上,傳統的石頭瓦片裝飾造型很受到大眾的喜愛,但是原石的開採需要大量的石材、黏土等自然資源,運輸和生產成本的花費較高,常常大量的浪費自然資源和金錢,但是傳統建商又想著要石材外觀時就面臨了兩難。
呂建勳認為,現在越來越多人都在幫自己的房子做外皮更新,政府單位也鼓勵老舊房屋做房屋拉皮來改善市容,不過重要的一點是,使用環保可回收的綠建材原料,才是目前最熱門的趨勢。
郭英釗建築師認為應該考慮碳足跡的問題。就如呂建勳所說,要開採一塊建築師、開發商都滿意的石材,對環境的影響高,就會造成很大的環境負擔。
焦點應該放在消費者
郭英釗提到,現在大多把焦點放在開發商,事實上應該要把焦點轉移到消費者身上。因開發商都是考量消費者的需求,去建造消費者需要的東西。他建議,應該要慢慢的去改變消費者的購屋習慣與思考方向,政府立法也要跟著國際標準走,提升整個環境標準,才是解決之道。
問:面對住戶要求「日照權」,及容積獎勵、容積移轉有何種看法?
呂建築師認為,容積獎勵以往並無上限,為避免浮濫,營建署正研擬上限,初步規劃一般地區為增加百分之二十、都更地區為百分之五十。捐地換容積落日條款與容積獎勵訂上限,這二大政策目前亦在討論階段,他個人樂觀其成。
呂建勳建築師說,容積移轉限制增多,影響到開發商的利潤,間接造成房價上漲;但他認為,房價是由市場供需所決定,容積關係到市容、建物安全、民眾的權益等,必須經過全面審視與改革。
呂建築師舉例說,日本樓房密度高,所以住宅的採光很受人們重視。開發商在建造大樓時,會力求讓更多居室有朝南的陽台,採光不佳的房子,價格要比採光好的房子低二成以上。
日本居民因採光權受影響而交涉,甚至打官司的情況也相當常見。
呂建築師強調,日照權在都會區已普遍成為一種共識。台北市在都更不易下,老舊與新建大樓於是夾雜在一起,舊建物因低矮,往往成為受害者。惟呂建築師認為周邊住戶應該多協調,此外政府在審核建物的同時,也應該考慮大樓完工後對周遭環境的影響,他說「因地、因案而制宜」非常重要。
都市是會成長的活體
![]() |
郭英釗建築師說,都市的發展和政府政策都需要溝通、協調,把都市視為活體,才能隨著時代進步而成長。 |
郭英釗建築師則認為,無論是日照權、天際線等等問題,都沒有一個標準。像是早期的舊公寓,房子蓋在六米巷、八米巷內,蓋得密密麻麻的,一、二樓根本一整年都曬不到太陽,「那他們的日照權呢?」他認為人們選擇住在都市裡,就很容易面臨到這個問題。
談到因容積獎勵而不斷增高的建築物,郭英釗表示,容積跟公共設施的容受力有關,而都市是一個活體,跟人一樣會改變、成長,因此都市的容許密度也會隨著時代的演進、技術的進步而改變。
很多人對都市發展有不同意見,郭英釗認為都市發展也需要討論、辯證,大家應該要保持開放的態度,不能只想把城市凍結在目前認為最好的狀況。如果因技術進步,交通、供水、污水處理、能源等等問題可以解決,過去認為很高的都市密度在新科技的幫助下,可能就變得合理了。
問:建築師如何來改變都市景觀?您認為台北市的城鄉風貌有特色?
呂建勳建築師說,西班牙巴塞隆納以公共藝術將千年古都帶進現代,由點而線而面的「城市針灸法」啟動整體城市美化。他說,一九九二年巴塞隆納奧運後,美麗的城市風貌經過全球遊客、媒體的見證,美好形象頓時傳遍全球,「巴塞隆納經驗」成為各國都市爭相模仿的對象。
呂建築師舉例說,不同於西班牙以國家力量改變城市樣貌,他設計的一些建案,是把建築融入區段的自然景觀與人文特色,讓建築物不突兀、不搞怪,讓這棟新時代的建築,成為促進週邊建築改變城市景觀的力量,他說「這就是都市更新的意義」。
信義計畫區最後一名
郭英釗建築師則毫不諱言的說,台北市的城市風貌分區來看,「信義計畫區是最後一名!」他說,信義計畫區的規劃完全就是西方思維,一棟又一棟的高樓、大型商場、寬敞的馬路在現代的亞洲都會區隨處可見。以國際觀點來看,信義計畫區的街景毫無特色。
![]() |
外牆的牆面覆蓋大量石材,是近年建商愛用的裝飾方法。 |
因為這樣的規劃沒有國際辨識度,郭英釗認為外國人來旅遊時,他寧可帶他們到台北市一些比較舊的市區,才能看見城市發展的紋理。郭英釗說,在看城市的發展時常以商業的角度考量,但是應該要怎樣去創造出「不一樣」的東西,才是都市發展中值得我們思考之處。
問:台灣綠建築發展現況與建議。
呂建勳說,身為一個建築師,要對應的是整體大環境的課題,因為一棟建築對環境的影響,可能比其他行業還要大,所以永續的觀念非常重要。呂建築師常帶領設計團隊與周遭居民、使用者對話,了解當地過去產業狀況,試圖讓建築物更貼近當地人的記憶與感受。
呂建勳說,台灣的建築已經面臨非常現實的環境災難,即資源耗竭、環境污染及氣候異常等問題,諸如此類既棘手又迫切的全球性議題,將會是人們下一個世紀必須共同思考的課題。呂建勳指出,長遠來看,以人為主體的思維已經不夠用了,事實上目前一些環境問題,就是因為只考慮人的需要,才會出現。所以我們應該是要在以萬物為本的前提下,去思考這樣的課題。
綠建築法規標準仍低
![]() |
北投圖書館,特色鮮明的綠建築圖書館,出自郭英釗建築師主持的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
郭英釗建築師長年致力於綠建築的推廣及發展,他認為目前台灣對於綠建築的標準還是較低,還需進一步推廣。郭英釗說,政府現在推行綠建築的方法就是「棍子與胡蘿蔔」,棍子就是法規,而胡蘿蔔就是獎勵。胡蘿蔔對建商來說是很大的誘因,但因為法規方面標準不高,沒有讓建商覺得重要,推行起來就會比較緩慢。
郭英釗認為,建築本身要考量的東西已經很多,建商習慣在一定的範圍之內考量建築的設計和規劃,一旦要再去考量綠建築相關的採光、通風或綠建材的問題,對建商來說是種負擔。郭英釗說,這是一種思考習慣的問題,而不是考量成本多寡的問題。因此他建議政府的棍子與胡蘿蔔應該要同時推動,才能真正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
問:對當前高房價與住宅政策的看法。
呂建勳說,房價高不可攀的台北市區,購屋者要進入的門檻很高,他建議首購族選擇移民購屋壓力小上許多地點居住,包括新北市的林口、三峽、五股及淡水等地區,加上桃園的桃園市及蘆竹。
呂建築師表示,購屋壓力指數會頻創新高,主要是近幾年來,民眾的薪資出現『凍漲』的特殊現象。因此要降低購屋壓力指數,除了購屋者本身要努力拼經濟賺錢外,執政者更要以民之苦為苦,全力振興景氣,購屋的壓力指數自然能緩和下來。
呂建勳建築師認為,高房價使民眾買不起房子,將造成社會問題。他直言指出,政府主導的平價合宜宅,存在中籤者可能低買高賣貪圖轉手獲利的可能。應參考國外作法,若住戶欲脫手,賣方僅限政府且採原價買回,可遏止炒作風氣。
郭英釗建築師說,房價的高低是很多因素決定,目前台灣主要是因利率較低的緣故,但也是受國際情勢影響。他提到,一般先進國家的住宅會有兩套系統,一套是政府提供的公家住宅,一套是私有開發商提供的住宅。郭英釗認為,台灣政府在過去二十年都放棄了住宅政策對市場的影響,等於讓市場機制主導房價的演變,沒有考慮到人民的居住權。
住宅政策與市場並行
郭英釗建築師表示,這就像進口跑車和國產車一樣,玩得起的人就可以去買名車,但也要提供國產車給那些玩不起的人。政府應該要重視居住正義,去思考補助政策和公營住宅,否則再像過去一樣蓋了國宅賣掉,一樣無法平抑房價。郭英釗說,政府興建公營住宅出租,才是能干預市場的柔性手段。
郭英釗談到高房價對國家的影響,他認為現代人為了有自己的房子,將後半輩子的生活開銷都拿來付貸款,原本那些可以用來投資自己的資金全都拿給銀行,甚至沒辦法投資自己的孩子,這對整個國家的競爭力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郭英釗呼籲政府應該讓政策與市場並行,對國家的發展才是有益的。
對於建築的堅持,呂建勳建築師與郭英釗建築師各有不同,但他們都非常重視台灣民眾居住的問題。呂建築師及郭建築師都提到,希望政府能多加重視居住正義,別讓高房價主宰人民的生活。另外,兩位建築師也認為城市的發展需要大家的溝通協調,透過不斷的對話和討論,才能創造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