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大解析 改變城市的關鍵

【文/住展雜誌】新台灣的城市樣貌不斷改變,近年來政府大力推動都市更新、提倡綠建築,生活空間一點一滴的形塑成不同樣貌。但是,掌管都市中大小建物的建築師,卻對台灣的都市規劃、都市風貌有不同看法,認為台灣根本就不算有國土計畫。在建築師的眼中,城市還有哪裡需要進步、改造?

薛昭信建築師,抗日將軍薛岳之子,曾獲中華民國第九屆傑出建築師。

薛昭信建築師,是抗日名將薛岳將軍之子,曾榮獲中華民國第九屆傑出建築師,其創新的思維及不斷更新的理念,讓他的作品有無限可能,更為民眾帶來更舒適的生活環境。近期代表的作品是台中美術館旁的個案「富邦天空樹」。

簡俊卿建築師近年來不斷推動都市更新,也時常參與許多都更案,目的就是塑造出屬於台北的都市風貌,讓居住其中的我們能感受到城市的美麗之處。近期設計的個案是位在天母的超高層豪宅指標案「華固天鑄」,運用借景概念及大量綠化,營造閒適的生活空間。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兩位建築師對於都市更新和國土計畫,都有不同的看法,以下列出幾個當前被重視的話題,聽聽建築師怎麼說。

問:政府積極推動都市更新,您對都更的看法是什麼?認為對城市的風貌有怎樣的影響?

簡俊卿建築師,參與許多都市更新案,希望塑造台北的城市風貌。

簡俊卿建築師對於都更花了不少心力,例如整合許久、近期才剛通過都市設計審議的「正義國宅都市更新案」也是由簡建築師的事務所負責設計。對於都市更新,簡建築師說都更的問題其實都差不多,就是過程緩慢、反對戶卡住時程等,推動起來當然不易。

簡建築師表示,現階段若要解決都更問題,政府可以從兩方面下手。首先就是運用公權力強制執行,若已經過完整評估、溝通後都沒問題,當拆則拆,不用一直卡在舊建物無法拆除的窘境裡。另外一個方向就是快速檢討劃定範圍,如果反對戶堅決不願參與更新,那麼就直接將該區域畫出都更範圍外,不要再花時間跑公展等等程序,都更才有可能更快速、順暢的進行。

簡建築師認為,都市更新還是要靠民間力量才會快,若由民眾自發性的集合起來推動都更,相對的爭議會減少許多,也能避免官民看法不同、溝通不良的情形發生。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至於政府在推動都更時,應該要採取更積極的態度,利用法規來完整規範都更內容。簡建築師說,可以給予建商一些獎勵,例如頂蓋下的空間不計入容積等做法,來提升都更的意願,要「興利大於除弊」才好。但是容積提升也要有所限制,如果建築物的高度拉高,建蔽率一定要縮小,才不會對環境造成太大衝擊。

都市更新應以公益性為要

而薛昭信建築師則認為,現今的台北根本沒有城市風貌可言,城市的樣貌是非常凌亂的。他解釋,都市更新最早的概念其實是源自於英國,是因為貧富不均而產生社會改革的概念。但經過演變之後,現今國外的都市更新不只在於「更新」,而是要營造「都市再生」,塑造整座城市的形象及樣貌。

薛建築師說,現在台灣的都市更新還停留在民國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觀念,只想要去改造舊建築,卻沒有一個長遠的規畫。他認為政府沒有都更的相關政策,造成各區的狀況不一,更新速度也有差距。因為政府沒搞清楚都更的意義,也不清楚目的何在,就造成都更困難重重。

薛建築師表示,目前在推動都市更新時,都只考量到建商和地主兩方的利益,但介於中間的住戶、房屋真正的使用者,卻時常被忽略。如此一來,在溝通、協調都更的計畫和利益分配時,使用者的聲音就被埋沒了,但不應該如此,而是要考量多方的意見,且以公益性為目的來實行都市更新。

問:談到都市更新,建築的永續發展也是被重視的課題,對於政府大力推行綠建築,建築師有何建議?

談到綠建築,簡俊卿建築師說台灣推動綠建築已經行之有年了,在他看來,評定綠建築的標準沒有什麼問題,加上有容積獎勵做為誘因,不止政府本身重視綠建築,企業也開始投入心力在綠建築這一塊。

只不過現今的綠建築還是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興建之後的維護。簡建築師說,現在許多綠建築都是拿到了標章之後,就放在那裡,造成許多綠建築在經過時間後效用漸漸降低,失去了興建綠建築的意義。就如建築物常有建商為了美化,常在外牆做燈光設計,但過了一些時日後可能因為無人管理或缺乏經費,晚上也不開燈了,這樣原來為了營造美麗夜景的用心,就變得毫無意義。

簡建築師建議,應該要加強綠建築的後續維護概念,持續了解建築物的狀況,並且擬定好維護計畫、將維護經費專款專用,就不會造成上述的情況了。

綠建築要考量永續發展

位於台中美術館旁的個案「富邦天空樹」。

而薛昭信建築師對綠建築的看法也與簡建築師雷同,他說,綠建築在台灣其實是與世界同步開始發展的,到了現在卻落後別人一截,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觀念問題。

在推行綠建築時,政府只重視在「建築物」本身,沒有考慮到整個環境的永續發展。薛建築師表示,現在政府推行綠建築的作法,都將每棟建築物分開考量,而且推行的力道、誘因也不足,無法帶動民間一同進行,形成了「見樹不見林」的情況。

如果綠建築在台灣要能有進一步的發展,就應該要「有層次」的去推動,從大範圍到小範圍,將整體環境納入考量。薛建築師說,建築物是最小的單位,應該要從整個國土慢慢的縮小到區域、城市、社區,重視整體的永續發展,綠建築才會有未來。

問:近來國有地大量標售,也透過地上權招租的方式活化土地,建築師認為這樣的做法如何?

對於國有地的開發,簡俊卿建築師認為土地活化是很重要的,因為現在土地越來越少,地價也跟著越來越貴,而國有土地若是閒置不開發,也是一種浪費。他表示現在國有土地還有多筆尚未開標或招標,仍有助長房價的疑慮。

簡建築師說,國有土地可用合作興建的方式開發,讓利益能與全民共享。不過,在開發時應要考慮附近地段的價值所在,例如現在有些地上權案限定不得作為住宅使用,簡建築師認為要做商業用地就必須考量其有否商業價值,不是一味的蓋商場、蓋旅館就有利益,必須考量供需平衡問題。

薛昭信建築師也有同樣看法,他認為國有土地應該積極活化,因為這些是剩餘資產,放在那裡不賣、不租也沒有收益。不過對於限制不得作為住宅的開發方式,薛建築師認為有些招標限制太多,反而會造成建商不願進駐,更無法達成預期收益,就如雙子星開發案,原本應是一個指標性的案子,卻演變成一樁弊案,顯示進來的最後都只剩爛蘋果。

國土計畫須打破行政區限制

天母的超高層豪宅「華固天鑄」。

薛建築師表示,台灣現在的問題是沒有適當的國土計畫,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管轄單位營建署太小,卻要規劃整個台灣的土地,管理起來會有問題。加上歷任的營建署長沒有一個是學都市計劃的,對於都計也無法做出最好的決策。

薛建築師說,國土計劃十分重要,也要從整個大區域考量,打破一般行政區的限制,才會做得好。現在的都市計劃大都是一小塊一小塊的做,沒有考慮與周邊區域的整合,這樣一來會產生區域間的落差,也會有銜接的問題。薛建築師表示,都市計劃不只要做整體考量,也必須與交通規劃結合,才能產生區域的連結性與機動性。

問:與外國建築師或事務所合作,對國內的建築業有何影響?

薛昭信建築師提到,相較於本土的建築師的保守,外國建築團隊帶來很大的衝擊,因為建築的思維、習慣不同,可以給建築不同的發展方向,這可能是本土建築師比較做不到的。只不過對於這樣的衝擊,必須要看國內的團隊能否承受。

薛建築師說,國內外的建築工法有很大的差異,主要是考量環境、氣候的不同。因為國內的建築師也有一套自己的模式,對於外國建築師的構想,有時候難以接受,也需要再經過溝通和改良才會適合。

大面窗設計也能注重通風

舉個例子來說,外國建築師喜愛使用大面窗設計,可以將景觀盡收眼底,也是近年來被廣泛運用的設計手法。但是大面窗卻有快速吸熱且散熱不易的缺點,而在溫濕度較高的台灣,這種設計可能就不太適當,室內溫度一高,民眾開冷氣還會浪費更多資源。

薛建築師說,像這種時候,就可以去思考如何改善太熱的問題,通常台灣的建築物都特別注意通風,而大面窗一般是不能開啟的,可以將它改成某部份可以開關,讓空氣可以流動,就不會過度曝曬又悶住,卻又仍能享受一覽無遺的窗外風景。

一個城市的風景,就是建築、街道和人的組合。建築師看著熙來攘往的人群,產生了許多都市的體會,又將這些體會展現於他們所設計的建築之中,讓人們住在其中,就能感受到都市流動的軌跡。簡俊卿及薛昭信建築師,抱持著這樣的信念,塑造出一棟又一棟風格建築,貼近都市生活的脈動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