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看板、社群推播,甚至捷運站的角落,都充斥著「輕鬆成家」「自備款再降」的標語,讓人不禁懷疑——房價真的變便宜了嗎?當建商紛紛拋出「低首付」策略,一方面讓更多人有機會踏入房市,另一方面,也讓人開始警覺:這是誘因,還是市場警訊?

過去,每當房市不穩、投資買氣降溫,「低首付」就會捲土重來,如今第四波風潮襲來,這究竟是剛需買家的上車良機,還是隱藏更深的風險? 購屋真的變輕鬆?買家該等還是衝?

本期封面故事,深入拆解這場市場角力戰,看懂背後的遊戲規則,決定你的下一步!


文/李科諺

近期,無論是在捷運月台的電子看板,還是車站外的大型廣告牆,頻頻可見「自備款7%起」「輕鬆入住蛋黃區」等吸睛標語;滑開手機,社群媒體的推播廣告也不時跳出「首付再降!工程期內輕鬆分期」的促銷訊息,令人不禁多看幾眼。

過去,這類宣傳手法主要出現在蛋白區或新興重劃區,如今卻悄然進入台北市核心地段。更值得注意的是,連一向銷售穩定的大型品牌建商,如今也開始在推案資訊中強調「低首付」的優勢。這樣的變化,對於無殼一族而言,無疑是一道曙光,象徵著手頭現金有限的剛需族群,或許能夠趁此機會圓購屋夢。
然而,從不動產市場的整體趨勢來看,建商紛紛端出「降低自備款門檻」的策略,或許不僅是為了吸引買家,更可能透露出房市進入寒冬的跡象。

根據《住展雜誌》調查,台灣過去20年間,已歷經三波「低首付」浪潮,每一次都發生在景氣或政策出現不確定性的時期,並在短期內成功帶動買氣。前兩波甚至引爆投機客炒作,推升房市量價齊揚;第三波則受到稅制變革、經濟疲軟,以及政府有意「救市」的影響。

如今,這股熟悉的推案策略再度席捲市場,第四波「低首付」已悄然來襲。面對這場新一輪的市場變局,購屋族究竟該視其為機會,還是隱憂?答案將取決於這波房市調整的深度與長度。

房市震盪 建商讓步搶剛需買盤

2024年,台灣房市無疑經歷了一場三溫暖,更在「920金龍海嘯」之後翻起巨浪。許多投資客在這波市場洗牌中被迫出場,按理說房市回歸剛性買盤並非壞事,唯因限貸令的後座力強大,讓不少買家轉往短期內不需馬上核貸的預售屋產品。

此時,建商面臨建材和人力成本無法下降等壓力,大者如上市櫃開發商,小如數年一案的中小型建商,不乏在資金周轉上碰壁,於是紛紛掀出底牌,第四波「低首付」因此浮現。不過,這次與過去明顯不同的地方,在於前三波曾經一路扶搖直上的投資、投機客幾乎已被各種政策打趴,目前房市以剛需買方為主。

近期,低首付建案也從蛋白區擴展至蛋黃區,甚至捷運宅也加入戰局,顯示房市寒潮下,建商不得不放低門檻刺激成交。市場正進入一場前所未見的博弈,而「現在是否適合進場」的疑問,也在一般購屋民眾的腦海中不斷盤旋。

買氣降溫 銷售策略全面轉向

永慶房產集團針對2024年第四季七大都會區的預售屋交易量進行統計,結果顯示季減幅高達四成,其中高雄與新竹縣市表現最為慘烈,萎縮幅度分別達66.7%與62.4%,雙北也分別下降了40.3%與59.9%。不僅交易量萎縮,預售屋總價的中位數也普遍下修,只有新北市還微幅上漲;桃園與新竹跌幅較大,分別達7.8%與7.3%,就連台北市也出現2.1%的下滑。

當房市買氣迅速退潮時,建商一般會先祭出送禮券、抽獎活動等方式吸引客流,試圖以小幅度的優惠來營造話題。不過,淡江大學產業經濟系副教授莊孟翰指出,這些變相降價的招數只在短期產生話題,市場若持續不振,建商就不得不掏出壓箱底的絕招,也就是現在廣告板上最吸睛的「低首付」。

他進一步解釋,建商之所以不願率先公開降價,是因為成本結構居高不下,尤其有些業者是在地價瘋漲時期,以天價取得土地,當初開價已然不低,若此時輕易調降價格,恐將影響已購客戶的信心,也會破壞品牌形象,儼然陷入兩難局面。相比之下,打著「減少自備款」或「工程期內彈性分期」的方式,好歹能在總價表面上保持原數字,進而針對首購或現金不足的剛需客戶進行誘導。

當銷售手法從傳統讓利走向低首付,這是否代表市場已經準備反彈,還是另一波風險的開端?

從郊區到市中心 購屋門檻悄悄降低

「低首付其實是一種房市警訊。」吉家網董事長暨房仲全聯會榮譽理事長李同榮一針見血地說,每當房市前景不明朗、買氣衰退,建商才會訴求低首付,目的在於度過眼下的寒冬;在過去,低首付多是大建商才能推出的模式,但近年就連小建商品牌也加入行列,且從過往的郊區、蛋白區一路滲透到蛋黃區,這明顯說明了當前市況已到相對艱難的局面。

這種從大到小建商全面「降首付」的手段,不只是簡單的優惠促銷,更透露出某種「孤注一擲」的市場氛圍。建商們必須讓更多人簽約,才能在融資、貸款上取得較好的條件或更穩固的周轉空間。

回顧台灣房地產市場的歷史就能發現,低首付其實在過去20年裡已經出現了三次大規模浪潮,主要都在房市景氣陷入動盪,或建商需要加速去化庫存之時。這三波的背景、結局各有不同,但始終圍繞在「政府監管與政策調整」以及「資金、利率環境」兩大因素之間。

至於眼前的第四波,和先前有著幾項顯著差異,包括稅制與貸款審核更嚴、國際利率持續偏高,投機客恐怕難以「複製」出過去的成功軌跡,因此如今的低首付浪潮,更加著重於剛需族群,真正反映出市場的自住需求。

剛需買家機會來了? 風險仍須精算

然而,低首付仍只是「延後」自備款的付款模式,並未減少總貸款額;房價仍維持相對高檔,利率趨勢暫難見明顯轉向,建商雖然避免了正面「降價」,卻也不能保證未來的市場動能就能靠此策略長期撐住。

對於自住客而言,若能在工程期間做好財務規劃,並且選擇資金穩健的開發商,也許能享受低首付帶來的初期輕鬆;但若在完工前夕銀行只願意承作六到七成貸款,補不出差額就會陷入違約。這是所有想趁著建商祭出低首付方案進場的買家都必須深思的風險。

在房市走勢扭轉、政策與金融環境嚴管的前提下,「低首付」到底還是不是市場的萬靈丹?從過往經驗來看,它的確能在短期內協助建商渡過難關,並吸引特定買家下訂,但無法扭轉房價或利率偏高等結構問題。每次低首付潮之後,若遇到景氣回溫、熱錢湧入,建商便可能瞬間停止優惠;如果市況持續低迷,則可能有更多業者陸續推出更低首付來競爭買家。

面對如此變動,消費者能做的,便是多留意市場訊息、謹慎評估自身的收支與貸款能力,並仔細挑選建商品牌與建案性質,才能真正用好「低首付」這把雙面刃,而不被它傷到自己。須注意的是,建商若本身資金不足,一旦工程期拖延或出現爛尾,也會讓購入預售屋的民眾蒙受損失。

價格不動 付款條件變化藏玄機

李同榮提醒,真正要用低首付購屋的人,務必要選擇財務狀況較穩健、與銀行關係良好的大品牌建商,至少後續糾紛的可能性會少一點。而那些一年只推一案或數年才推一案的小建商,若沒有足夠的資金周轉能力,很可能只靠低首付方案大量攬客,一旦銷售不如預期就陷入周轉困境,將買家的權益一併拖下水。

除了在建商面向要謹慎挑選,購屋者也需考量居住地段與坪數規劃。許多廣告上標榜低首付,但實際上主推的產品往往是小坪數或總價較低的房型,吸引更多人以較少的首付款取得「上車」資格。

「買房並不只是挑選房子,更是挑選鄰居。」達永建設品牌策略部經理彭瑋婷直言,假如某個建案吸引了很多財務不穩定、意圖短線投資的買家,違約風險將會拉高,也可能造成日後社區管理與公共維護的混亂。尤其在低首付普及之下,如果有人認為只要繳一成就能「拚拚看」,到時候貸款下不來就選擇棄單,這種大面積的違約也會影響社區口碑和房價。

寶麟廣告副總經理管清智則提到,若是小坪數產品,銀行多半不願承作過高成數,通常會限制在五到六成,無形中增加了購屋者的後續壓力。因此,即使開心繳了少量簽約金,也要確定完工時能夠順利取得貸款。

在低首付誘因之下,有些建案會將工程期拉長到四、五年,讓買家更寬裕地分期繳款。然而,對真正在意「何時能入住」的自住者來說,工程期過久反而可能不是好事,因為貸款真的到位時,市場行情也可能有了更大的變動;若那時景氣依舊冷,銀行心態保守,就算建商曾宣稱可貸到八、九成,也不一定能實際執行。

換言之,低首付解決的只是初期痛點,並未縮小整體的房貸壓力,也不足以對抗利率高企,與房價居高不下的結構問題。

購屋門檻降低 真的划算嗎?

雖說如此,對一些有居住需求,但暫時拿不出二、三成頭期款的剛需族,這個時候或許能以較低的「門檻」嘗試進場。

李同榮建議,交通建設與都會區範圍的延伸,讓過去被視作偏遠的地帶,如今也能成為可接受的通勤圈,若民眾願意稍微放寬「蛋黃區」的地段要求,或許可以在蛋白區用低首付方案買到相對舒適的房子。

「只是要謹記事先做好至少五到十年的生活規劃,避免選擇尚未成熟的地區,否則還要面臨通勤、教育、商業配套不足的問題。」他說。

此外,經濟上的評估同樣重要,因為幾年後不確定銀行能放多少成數,而高利率之下,房貸月繳金額也可能比過去二、三年多出不少。對於那些籌錢能力有限或收入不穩定的家庭,買了之後可能會更加辛苦。如果市場行情變動,或者銀行貸款政策再度趨緊,低首付帶來的初期寬鬆,最終可能轉化為更沉重的還款壓力。

因此,除了個人財務規劃,影響市場走向的還有政府政策如何調控房地產。

資金壓力下 建商讓利能撐多久?

隨著政府對房地產的管控越趨嚴苛,從囤房稅2.0到多次信用管制,都在抑制投機性炒作,銀行系統也更加保守,從而讓這波低首付更趨近「單面刃」的性質,也就是主要針對真有居住需求的人,而非像前幾波一樣催生龐大的炒作力量。

觀察台灣房市的歷史經驗,不難發現每次低首付出現後,房價往往越墊越高,但這次略有不同,雖然同樣有「自備款再降」的賣點,由於投機者受到政策壓抑,無法輕鬆翻轉,導致可以大幅炒作的能量已不復存在,市場結構變得更加「剛需化」;剛性買盤雖然對價格依舊敏感,但若真的有長期居住計畫,也不排除在此時利用建商軟化的姿態來爭取更多議價,或獲得更優渥的工程期付款條件。

從小恩小惠的家電、裝潢,到最終手段「低首付」,不難看出建商在面對市場萎縮時的策略逐漸升級。當然,有些建商也會視銷售狀況不斷調整,等到庫存去化達一定程度,就悄悄縮減低首付優惠。

對此,購屋者不妨留意相關廣告投放的方式,如果是在轉角大看板或大樓布幕上刊登,因更換成本高,通常會維持較長一段時間;若只是工地邊掛布條或靠社群平台投放,就可能隨時喊停。大小建商品牌的資金體質、談到的開發貸款額度,也會左右這類促銷案能維持多久。

價跌難見 談判空間反而變大?

另一方面,建築成本並沒有明顯鬆動的跡象。欣陸建設執行長廖淳森就坦言,地價、建材、人力價格持續攀升,導致建商只能用各種方式支持銷售,但要在「表面單價」上真正做出大幅調整非常困難,目前只能看到「價平量縮」的趨勢。

不過,對於有心在此時期購買預售屋的消費者來說,這種價量結構不見得是壞事,因為市場普遍處在觀望氛圍,買方相對主導,仍可以在總價或後續付款條件上取得更大的談判空間。

整體而言,當前的「第四波低首付」無論規模或性質,都與前幾次差異顯著。前幾波常見的投資客蜂擁而入之景已不復見,政府政策與金融機構聯手遏阻炒風之後,市場剩下的多是自住民眾在評估是否能以更少自備款度過前期,不可否認,對某些手上資金有限但收入相對穩定的買家來說,這不失為一個不錯的機會。

然而,購屋本質終究牽涉財務規劃、社區品質以及信用管制,必須將若干年後的利率情況、貸款審核狀態與建商資金穩定度都考慮在內,不宜只看到「只要7%」「一成首付」就衝動簽約。

經濟穩、利率高 購屋決策更趨理性

回顧歷史,每一波低首付潮都曾在短期內推升房市買氣,吸引自住族與投資客進場。然而,最終能否健康落幕,往往取決於經濟基本面是否向好、利率是否回落,以及建商與買家的財務實力能否支撐至交屋。低首付雖然降低了購屋的門檻,卻無法改變房價與貸款壓力的長期結構,這也是買家需要謹慎衡量的核心問題。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研究總監劉佩真指出,當前市場環境與過去幾波低首付潮有顯著不同。央行總裁楊金龍曾明確表示,國內CPI需降至1.5%以下才有降息的可能,而在美國通膨壓力持續、美國政策不確定性影響下,台灣的通膨仍有上升風險,短期內利率恐難見顯著調降,房貸利率也將維持高檔。

這意味著,低首付提供的初期資金緩衝,未必能有效減輕長期購屋壓力,特別是在高利率環境下,買家的貸款負擔仍將不輕。儘管如此,市場仍對台灣經濟維持正向預期。

過去幾波低首付潮,往往出現在經濟復甦初期,跟著GDP逐步成長;而這次不同之處在於──台灣經濟已進入成長期,雖然受高基期影響,但中研院、台經院、中經院、台綜院等四大智庫仍一致看好今年GDP成長率將維持3%以上。

經濟基本面穩健,或許能對剛需買家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撐,但整體房市仍受到政策調控、金融環境趨緊等因素牽制,市場交易將進一步回歸理性。

促銷與風險並存 買家該如何抉擇?

這場以「低首付」為號召的促銷戰,更像是一面市場的鏡子,映照出建商的求生策略、銀行的風險控管,以及剛需族群在高房價環境下試圖尋找機會的現實拉鋸。

對於有意進場的買家,審慎評估自身財務狀況,並衡量未來幾年內的貸款成數與利率走勢,將是關鍵決策點。如果有足夠的財務規劃與穩定收入支撐,或許能在這波市場調整期中取得相對優勢,甚至透過低首付降低初期負擔,進而順利購得心儀物件。

但若資金籌措能力有限,或對市場變數心存疑慮,則應警惕低首付的「雙面」特質,避免因利率變動或貸款成數縮減而陷入違約風險,甚至面對爛尾案等難以承受的後果。

房市是一場長期賽局,短期的促銷與讓利終究無法改變市場的根本結構。「輕鬆入住」的背後,仍是一連串貸款審核、利率波動、社區品質管理的長期考驗。在這場買賣雙方的心理戰與市場策略角力中,真正能穩健前行的,依舊是那些擁有充足準備、清晰規劃與理性決策的購屋者。


總編輯/徐珍翔
製作人/朱福山
文/李科諺、翁嘉妤、王奕淳
視覺/鍾宜珊
攝影/李科諺
數位媒體/張寧育
圖/FREEPIK 輔以視覺創意合成示意

 

509期《住展》4月號

—————— 4月號《住展》雜誌文章於2025年5月5日起陸續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