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福山
當購屋族目光日益轉向重劃區,零售通路不再只是街角的配角,而成為生活啟動的催化劑。重劃區從「新」走向「成形」,生活機能的養成不再等待建設到位,而是靠零售品牌「先卡位」,主動將日常帶入空城,為地產開發與居住意願注入信心。
仲量聯行副總游淑芬指出,重劃區生活機能從零開始,零售選址早已不只是配套,而是區域發展的必要條件。「基本上,便利商店大約2000人就能支撐一間,超市則看500戶、入住率達六成即可設點,但每個品牌策略仍然會略有調整。」她強調,這些門檻其實比外界想像低,也解釋了為何便利商店、寶雅、全聯等品牌能在開發初期就進場佔位。

零售不只是租戶,更是共建者
游淑芬表示,便利商店與小型超市通常是重劃區的第一波進駐業態,門檻低、租金低、能搶得先機。對業者而言,早進場不但可爭取更佳租約與店面條件,更能搭上建商推案熱潮,提高品牌曝光。
而從青埔、北屯、中路到草漯,不難發現這類「通路演化SOP」:小型店鋪先打前鋒,中型超市緊接其後,大型量販或百貨壓軸登場。重劃區生活機能,就在這套策略中逐步被勾勒與填實。
資料驅動選址,通路選點成為城市密碼
「選址早已從看車流人流,進化為以人質(人的品質、生活方式與黏著度)為核心的資料決策。」游淑芬說,現代零售品牌會評估區域人口結構、消費偏好、科技熟悉度與宅經濟依賴程度,甚至評估居民是否願意用App下單,作為設點依據。
以全聯為例,其小時達冷鏈物流可於30分鐘內完成配送,讓生活更即時、也彌補了重劃區缺乏傳統市場的斷層。「對沒有菜市場的新區域來說,全聯就是新一代社區型市場。」
品牌共建時代,零售成為生活價值的放大器
當零售進場不再只是「租一塊空間」,而是與建商「共建」場域,品牌所帶來的不只是機能,更可能抬升建案身價。游淑芬觀察,近年不少建商與書店、藥妝、選物店聯名合作,從首層空間設計到共同行銷,都是以品牌加乘產品價值。
「像誠品生活、蔦屋書店、環球購物中心這類具形象的品牌,一旦進駐,往往能大幅提升區域關注度,也有利於銷售單價。」
重劃區是零售創新的實驗場
新型態通路也更願意在重劃區嘗試創新。大全聯作為全聯併購大潤發後的升級版本,首店就選在桃園青埔,並強調「比全聯更便宜、比大潤發更貼近社區」,傳出將導入醫療服務、熟食餐飲、咖啡座與店中店設計,轉型為生活型百貨。
其他如小北百貨跨足社區百貨、寶雅試水文創與五金品類、屈臣氏導入藥師諮詢服務,這些通路都根據區域特性混搭SKU、調整店型,重劃區儼然成為零售品牌的創新實驗場。
當通路落地,城市便開始運轉
「零售是都市生活的具象化,不只是配角,而是新時代的公設。」游淑芬說。無論是一家超市、一間咖啡店或一座購物中心,都是城市生活啟動的信號彈,也是生活信任感的基礎。
在TOD(大眾運輸導向開發)、人口外溢與生活升級的脈絡中,重劃區的成形越來越依賴品牌共建與零售卡位。房市與零售,不再是兩條平行線,而是一套交織運作的雙軌經濟系統。
延伸閱讀:
台中329檔期品牌建商競逐重劃區 「規格升級」成吸睛關鍵
熱門重劃區房價外溢 台中三大區域再奪市場關注
新北重劃區交易熱度升溫 二重破千件奪新北之冠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