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者怕爆、民眾無感 政府還能說是在打「炒」房?

【文/住展房屋網】據央行統計,去年12月建築貸款餘額來到2兆8,084億元,相比上個月僅增加547億元,年增率降至14.11%,為近兩年最低紀錄,顯示開發商對市場的信心已受影響。可同時間,購屋貸款卻單月大增1,036億元,年增率達9.46%,寫近四個月以來新高,2021年全台房屋買賣移轉棟數則來到約34.8萬棟,創八年來最高紀錄,近日更有金控業者公布調查指出,近八成受訪者認為,房價半年內還會繼續漲,顯示越打越高的房價,已逐步讓民眾對政府打炒房的成效失去信心。

可就「打炒房」相關措施來說,打擊目標不應是消費者中,想以房地產買賣獲取暴利的群體嗎?怎麼倒頭來,業者對政策的反應還比較大?對此,政府還能定調政策是「打炒房」,不是「打建商」嗎?

大環境利房市 政府螳臂當車

也不能怪政府打炒房打到前後矛盾、自亂陣腳,畢竟這一年來,無論政府祭出多少措施,在低利環境下,房價仍一路向著歷史新高狂飆;民生物資上漲使現金購買力下降,也讓「房地產能保值」的印象再次深植人心,長遠來看,這將讓房地產需求持續成長,市場投機問題因而「春風吹又生」。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住展房屋網站企研室認為,當前全球經濟環境便是會讓房地產市場大好,台灣政府想以一己之力壓下房地產熱度,無異是螳臂當車;而眼看消費者購屋力道壓不下來,便將控管目標轉至房地產開發業者,不僅有把「打炒房」措施上升為「打房」之嫌,更將導致市場供給減少,絕對不是明智之舉。

就以最基本的供需法則來說,市場購屋需求不變下,市場推案緊縮會大幅降低消費者議價空間,賣方市場也讓投機掮客再一次有機會進場牟利,引發房市亂象,這些難道會是政府「健全房地產市場方案」想達成的目標嗎?

業者怕爆、民眾無感 政府還能說是在打「炒」房?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