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展房屋網/台北報導】這幾天,證所稅修正成為立院最大焦點;而據了解,執政黨團為了讓證所稅修正案在本會期順利完成三讀,因此另一個待檢討稅目-奢侈稅之修正檢討,將確定延到下個會期再議。
圖:北市信義區為高房價的區域代表之一。 |
儘管奢侈稅得等到確定下個會期,才會進入實質檢討修法階段,但相關話題其實也已吵得沸沸揚揚;根據今天工商時報報導,目前就約有四個修正版本待審。此外,稍早財政部委外研究(奢侈稅檢討)的初步結果也出爐,目前約有四大方向:一、維持只修不廢立場,應全面公開檢討稅制後再退場;二、檢討補強條例第五條(免稅條例)所可能產生的逃漏溫床;三、建議(財政部)成立委員會進行個案認定,讓無法適用第五條的自住購屋民眾免受影響;四,仿效新加坡,建議現行的兩年閉鎖期延長為四年。
綜合研究團隊建議及各家修正版本,大致有幾個共通性,那就是補破網、避免傷及無辜,及延長課稅規定年限。不過說實話,這些建議,不過再度突顯現行不動產稅制本身即大有問題,因此奢侈稅再怎樣修,都一定還是會有漏洞可鑽,也仍有殃及無辜之虞。
首先,有部分修訂版本提議改採『特定區域』課徵,這實在讓人感到匪夷所思。如果今天開徵奢侈稅的目的是抑制炒作,那麼只要有題材、有主客觀條件配合(如相對低房價,業者推出低自備方案等),短線客就能炒作,哪有區域之分?
近年房價狂漲的重大原因之一,是過多資金追逐有限標的;今年假設只在大台北課奢侈稅,這些資金肯定會如洪水般往其他地方流;央行的選擇性信用管制,就已證實此點,況且資金早就流竄到桃園及中南部都會區!
至於拉長年限或修訂相關條例,也於事無補。原因在於,台灣房地產現行持有及產權移轉(包含一般交易之土增稅及贈與繼承之遺贈稅)的稅負設計,都極不合理;就算用若干年限高稅率卡住短線,中長線持有者仍將基於避稅、資產配置等理由,持續買進不動產,直接或間接堆高房價。到最後,仍將導致奢侈稅或其他短期交易課(重)稅效果事倍功半。
此外,上述檢討都未談到預售屋;然而預售市場毋寧仍是投資客炒作的最大溫床,而且稅務單位的查稅宣示,根本是虛有其表!
因此住展企研室要再度強調,唯有任何不動產(包含房屋及土地)產權移轉行為,皆改課徵資本利得稅,第二屋持有稅負增加,更應改為房地合一課稅,杜絕任何可能的稅基偏離問題,這才是研究團隊所稱的全面公開檢討稅制。尤其,奢侈稅已成為當局者拖延、規避全面檢討不動產稅制的擋箭牌;基於此點,檢討奢侈稅之外,還應明定奢侈稅落日期限,給予官方『全面檢討不動產稅制』的時間壓力,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立即啟動不動產稅制全面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