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公宅下一步 應從拚數量轉為提升功能性

【住展房屋網/綜合報導】台北市公宅興建進度不如預期,柯P「四年二萬戶」目標應該已確定跳票。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表示,政見跳票並不可恥,關鍵在有沒有心去做,只要有心去推動,相信社會還是會支持北市府政策;至於公宅下一步,盲目追求「量」似乎顯得多餘,還不如把重心放在公宅的功能性上,將公宅規劃、導向作更完善的規劃更重要。

住展房屋網企研室指出,公宅、社宅興建數量跳票一事,其實不只台北市長柯文哲,就連桃園市長鄭文燦、台中市長林佳龍等人,選後也將選前承諾的公宅數量大幅下修,只是大眾與媒體過度把焦點放在台北市,無形中產生只有北市公宅數量跳票的印象。

這不並代表衝量並不重要,而是千萬不要把全部重心都放在數量上,在數量之外,「功能性」也很重要。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所謂功能性,這個稱呼太籠統,切實的說,它有建築本身的功能性,和建築以外的功能性;建築功能性的部份,台北市政府規劃得相當不錯,目前朝「智慧宅」的方向發展,符合未來建築主流趨勢。

建築以外的功能性,則如社福功能、社會功能等等。以社福功能來說,中、大型量體的公共住宅,應可以把低樓層部份樓層設為托嬰中心、公立幼稚園,以彌補目前極度缺乏的公托資源。

其次,由於公共住宅有30%左右提供給弱勢族群,但公宅畢竟只能租六年,無法給所有弱勢族群一生庇護,所以「給魚吃,不如教怎麼釣魚」。因此,市府可考慮在公共住宅低樓層設置就業輔導機構、職訓中心、甚至是心理諮商中心等等社福性單位。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至於社會性功能,舉例來說,公宅可以提撥一定比例的戶數,給予原生地的申請者居住,如同保障名額一般,讓更多人有機會留在原生地,除了能減少當地居民的抗爭外,也能讓青壯年族群就近照顧自己的父母。

例如文山區XX里公宅,可拿出約20%戶數給設籍在文山區的居民、或是該里居民申請,讓原生地在那裡的青壯族群可以留在本地,這樣就不會離自己的父母太遠,青壯族群既能就近照顧父母,父母也能幫忙帶孫子。

關於公宅與社宅,其實還可以有更多想像與發揮空間,若是一昧把焦點放在數量之上,那視野也未免過於狹小吧!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