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展房屋網】近期全台六都陸續公告明年度公告地價,多數縣市選擇公告地價持平或調降,代表明年六都地價稅也會隨之持平與降低。惟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不動產持有稅負在「居住正義」的大旗下改得亂七八糟,完全不具公平性,遲早得重新檢視相關賦稅比例;而相對公平的方式,是大幅調漲地價稅、同時大降房屋稅,才符合量能課稅的原則。
前幾年各地方政府以「居住正義」為由,大漲房屋稅;漲稅並非師出無名,但問題就是「漲錯稅」,結果變得更無正義性,流於荒唐的稅改,尤其是台北市情況最為嚴重。
以台北市為例,一間房子最大的價值並非在房屋本身、而是在土地,蛋白區土地與房屋價值比大約六比四到七比三,市中心的土地與房屋價值比甚至可達八比二;若依量能課稅原則,則地價稅應課十分之八、房屋應課十分之二,但市府卻選擇大漲房屋稅,導致地價稅與房屋稅稅負比例變成二比八、甚至達一比九。
在這種荒謬的稅改之下,原應繳重稅的土地反而只繳輕稅,原應繳輕稅的房屋竟要繳納重稅,稅負輕重與價值完全顛倒過來,顯示過去稅改毫無公平性。
有人認為,不管房屋課得重、或地價稅課得重,其實都一樣,因為目的是為了讓房屋稅加地價稅的總稅負加重。
然而,這種想法其實大錯特錯,因為房屋稅重、土地稅輕的結果,導致土地遭到大量且長期囤積;不只有投資客專門炒作土地,有建商乾脆不蓋房子,靠買賣土地反而更好賺。土地輕稅導致土地遭有心人士囤地而不開發,而全國沒有任何地方政府願意開徵空地稅,最終結果就是地價居高不下。
土地是建商推案最大宗的成本,當土地成本降不下來,房價自然降得慢。如果前幾年對土地課以重稅、而房屋不加稅,讓囤土地的人感受到痛,引導囤地者大降價出售土地,那麼現在房價說不定降得還比較快。
這種事情用膝蓋想就知道,「囤房子跟囤土地的,哪一種比較大咖?」當然是囤土地的大咖!但弔詭的是,無論中央與地方政府,卻都選擇「打房不打地」,放過那些大地主;原因到底是為什麼?真的很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