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展房屋網】今年起正式上路的雨遮屋簷不予登記新制,對開發商來說,影響不可謂不小;畢竟今年起取得建照的新建案,不能再把雨遮屋簷灌入銷售坪,這一來直接影響業者的開發成本及利潤,因為未來取得土地單位成本勢必上揚;加上目前市況是『降價即王道』,對房市業者來說,當然形成雙重壓力。

是故,儘管業者口頭上沒說,心裡肯定還是不爽。如台中不動產開發公會理事長邱崇喆就向媒體表示,他日前晉見小英總統時,提出(房市)輕稅簡政之建議,同時又抱怨「政府不聽業者意見,讓不可思議的法令上路」。而他所舉的例,就是剛上路的雨遮屋簷不計(銷售)坪新制;邱還說,這「如同是綠建築開倒車」。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一頭霧水:綠建築跟雨遮不予登記有啥關聯?先不論雨遮登記新制是不是就是不可思議的法令,有關綠建築的規劃當中,雨遮或屋簷其實扮演挺關鍵的角色。如果建物沒有(規劃)雨遮屋簷,或面積太小,則要做到雨水回收,難度就更高,而這部分又直接攸關到綠建築審核項目中,日常節水及水資源這兩項。於是,雨遮登記新制,就這樣墨名其妙成了房市業者拿來指責綠建築將做不下去的最新理由。
然而這樣的說詞,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根本就是拿(不做)綠建築來綁架雨遮登記新制!首先,綠建築共有九大標準,節水及水資源只是其中兩項,而且也不是沒有雨遮或屋簷,就完全做不到,絕對還有其他方式可以做到雨水回收儲存。
再者,部分開發商規劃綠建築,說實話也不全為了服膺節能潮流。住展房屋網企研室無意一干打翻一船人,但業者申請規劃綠建築,很多時候其實是覬覦政府為了推動、鼓勵而增設的容積獎勵。
更弔詭的是,這容積獎勵和綠建築本身,某種程度又相互牴觸,或至少缺乏對價關係,加上綠建築能否發揮作用,關鍵是在後端使用(購買)者身上,建商根本管不著(也不想管)。種種因素交錯下,讓拿到綠建築標章制度的建築,經常不等於真正符合節能減碳趨勢,或達到相關功效的建築。
總而言之,一棟建築能否稱綠建築,關鍵不在有無綠建築標章,或相關硬體設施,而在於規劃者的出發點,及使用者的操作方式及心態,當然更無關有無雨遮,及雨遮登記新制。
沒錯,雨遮新制確實會讓業者未來推出建案時,更傾向不規劃雨遮屋簷,或盡量做小,但這絕對不會是綠建築(標章制度)能否順利推廣的關鍵因素;所以,不要再拿雨遮不能登記,來說綠建築會因此開倒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