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展房屋網】自古至今,華人足跡到達之處,除了形成遠近馳名、深具華夏民族特色美食及市集的唐人街外,大概就是當地的土地或房地產價格,都會明顯上漲,甚或被炒作的痕跡。原因無他,因為對華人民族來說,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幾乎是根深蒂固,因此人到哪裡,地產就買(或賣)到哪裡。
這樣的民族性,如果是在華人社會,那麼當然發揚光大得更加徹底。看看兩岸三地之一的香港,沒有土地權,房價所得比卻是世界第一高,由此可見華人對房地產,對房產價值(價格)的執迷程度。
只不過,這樣的觀念在承平時候,能讓房市興旺、交投熱絡,甚至帶動周邊產業跟著蓬勃發展;但論及居住安全等議題時,卻也形成某種阻力,使得一旦天災人禍發生時,傷亡往往更加慘重。
就拿月初花蓮發生的大地震為例,就又再度引發『官方是否應該公佈斷層帶等地質敏感區』的爭論。但大家心知肚明,這樣的討論,一定又是無疾而終;因為官方到最後又會拿出『公佈相關情資會影響人民財產價值』的理由來搪塞,這理由翻成白話文,其實就是『會影響房價』。
當然官方會說,相關資訊都已放在經濟部地調所網站上,民眾可自行查詢;但這樣消極地陳列在網站上,和主動向全民公佈,無論姿態或高度,都差距甚遠。甚至兩年前公佈土壤液化情資,也是因為台南大地震造成慘重傷亡後,眼見民氣可用,才順勢公佈之,且即便如此當下,仍遭到不小阻力。
的確,官方不公佈地質情資,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一部分也要怪民眾自己的心態。當地震發生時或釀成災難當下,問十個人,大概有九點九個人會說人民有知的權利,必須公佈地質敏感區等相關情資,比起(影響)房價更重要。但當災難事過境遷、人們逐漸淡忘後,再拿相同的題目二選一,恐怕答案就沒有那麼斬釘截鐵了。
說來說去,一切真是成也房價,敗也房價!或許當有一天,國人真的把房屋當作純粹的民生必需品,不再是個人或家戶財富或投資商品時,才有可能不再那麼在乎房屋價格(價值)的漲與跌;到那時候,公佈各種相關情資,如斷層帶等地質敏感區時,也才不會遇到極大的阻力。而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立足於一個可以安居樂業、甚至安身立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