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展房屋網】營建署稍早公佈最新一期《住宅狀況抽樣調查報告》顯示,2015年有車家戶比例為65.77%,較十年前略降,當中北市有房無車者占比更達48%,為六都最高。對於這樣的結果,房仲業者多分析認為,是因為房價拉高,結果(消費者)買了房後就買不起車,或者是車位價格也快速上漲,逼使更多人轉搭大眾交通工具。
不過這樣的調查結果,恐怕和一般認知有若干落差;因為一來這幾年車市交易其實算是熱絡,再者如果有車的家戶少了,那麼為何這幾年都會區的交通狀況仍沒有改善?
住展房屋網企研室則認為,北市有房無車戶比例增加,成因恐怕沒那麼簡單。台北市房價近十年確實持續飆高,但同樣地,這十年來北市捷運系統漸趨完整,加上塞車問題仍無解,公共停車位也還是一位難求,都讓北市住民購車、擁車的意願或需求下滑。
不過更關鍵的因素,還是在近年北市新建案的開發規模及消費結構上。由於都會區土地整合困難,但開發商仍想趁景氣高檔時加速推案、盡早獲利,因此近幾年北市出現愈來愈多小基地,甚至所謂的鳥籠建案;在基地規模過小之下,不但產品規劃受限,車位數也肯定不足,這當然會使得有房無車家戶增加。
尤有甚者,近年房價拉高後,還買得起北市房的,幾乎只剩高端資產族;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觀察發現,一來這類族群手中房產絕不只一棟,加上購屋目的多為置產或買給下一代,因此也就不需一定要加購車位。
以上兩大現象,其實才是營建署調查顯示,近十年北市有房無車家戶比例創新高的真正核心因素。不過住展房屋網企研室指出,大眾真正想知道的,並不是北市有房無車家戶變多,而是首善之都或整個六大都會區內,沒有人住或使用的閒置空屋到底有多少;營建署是不是該好好進行相關調查,給人民一個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