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建築抗暖化? 理論與現實總是有差距

【文/住展房屋網】台灣綠建築推廣至今,效果是好是壞,似乎見仁見智。惟近來有學者認為,綠建築有助於對抗氣候暖化,政府應制定容積獎勵與稅費減免,來鼓勵民間興建綠建築。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表示,理論上而言,綠建築確實可以發揮節能減碳的功能,但台灣民間綠建築實際多與一般建築無異,節能減碳的效果有限,最後只淪為業者賺取免費獎勵容積的工具。

住展房屋網企研室分析,綠建築若要發揮節能減碳功能,有二大關鍵,一是建築本身設計到位,這部份大多沒有問題,因為唯有符合法規要求,才能拿到綠建築標章與相應的容積獎勵。第二個關鍵,則在「人」身上;住進綠建築的住戶,必需清楚暸解與妥善運用綠建築設計,並且改變過去的居住生活習慣,才能夠發揇綠建築的功能。

根據內政部統計,去年全台已有六千棟綠建築,以「平均節電20%」的效益估算,每年約可節省用電14多億度。但問題是,這種計算方式有極大盲點,因為這是以理論上綠建築可以節電二成的標準去計算,而不是蒐集所有綠建築社區逐月、逐年用電量所作出的統計,因此統計參考性不大。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為什麼綠建築效益會低於官方預估呢?主要是目前民間的綠建築在交屋時,並不是每家業者都會詳盡跟屋主介紹每項綠建築設計、與使用方式,屋主可能無從得知;即便業者會一一告知,屋主也不見得會按方法使用。

目前最常見的狀況,是屋主大多把綠建築當一般房子住,大部份綠建築還是戶戶裝冷氣,天氣熱冷氣照開;雖然,有些綠建築住戶裝了冷氣不一定會開,但從台灣民間用電量頻頻創新高、瀕近限電警戒線來看,綠建築節電效果可能被高估。

再從另一方面看,即使綠建築真的可以節能減碳,但若給予容積獎勵,業者就能蓋更多坪數;更多的坪數,意味著單一社區能住進比原本容積設定更多的人,這樣不是會額外增加單一社區的碳排放?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嚴格來說,通常公有綠建築較能發揮節能減碳功能,民間的綠建築到底能不能節能減碳,就千萬不要只講理論面,最好是蒐集各個綠建築社區的用水、用電量的詳細數據,再作相關評估,才能進一步制定出更好的政策。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