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展房屋網】大家都知道,所謂豪宅,不但所在區段地價昂貴,造價成本往往也是高得嚇人。相較之下,標榜照顧弱勢者居住需求的公共住宅,如果造價也高於一般民間建案,確實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最近就有媒體引用官方及民間相關數據及說法指出,社宅造價貴桑桑,比合宜宅還高,這將使得公共住宅(政策)的經濟效益受到質疑。
住展房屋網企研室指出,公宅之所以造價高,主要是希望能夠破除過去國宅品質不佳的刻板印象,因此花了許多心思在硬體規劃上。以雙北市而言,都請知名建築師規劃設計,另還要求符合綠建築(標章),雙北市還都有無障礙(通用)設計,北市甚至加裝智慧電表;以上這些規劃興辦方式,都會增加成本。因此換個角度切入,公宅造價比其實什麼都沒有、只有殼的合宜宅,甚至一般民間建案成本高,也並非難以想像。
針對相關報導之論述,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問題不是出在造價高低,而是公宅不該以一般營利設施的角度審視;如同捷運,雖然興建期間確實要求足夠自償率,然而由於仍是『大眾』運輸系統,因此不但需給予弱勢者票價優待,甚至也要考量一般大眾的負擔能力。這樣一來,當然不能只考量營運盈虧,甚至可能還需編列公部門預算投入之。社宅,也是如此。
基於如此觀點,目前官方以市價幾折來訂租金,還強調財務平衡,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實在不符公(社)宅的原始政策目的;特別是社經弱勢者,應該比照國外經驗,以其經濟能力為訂定租金的標準。
因此,有關公共住宅之所謂公益與自償性兩難,或是造價太高,恐不符經濟效益的說法,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根本都是假議題。很明顯地,從公宅政策的本質來說,前者本來就優於後者;進一步來說,經濟效益當然也就不是討論公宅政策時,需先考量的項目。
此外,該報進一步評論還認為,公宅造價昂貴的結果,會產生『努力掙錢買房者居住品質反而低於租公宅者的“矛盾現象”』。這樣的評論,更是顯露了有關國內住居現象的兩大問題(盲點)。
一是,為什麼無力負擔房價者,就一定得住品質相對稍差的房子?為什麼不能住高品質的住(公)宅?二則是,購買自宅者何以花了大錢,卻得不到等值的居住品質?前一點暗示著,國內仍充斥潛在的居住歧視,後一點則更凸顯國內房地產開發產業的結構性謬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