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展房屋網】近年來,台灣新建案颳起第三方認證的風氣,例如耐震標章、建築履歷、建材履歷等等,經由公正、有信用的第三機構來作認證,等於為房子的品質加分,更能夠讓消費者認同這是一間好房子。但可惜的是,這種認證後的建案,售價往往貴得驚人,成為高價案的代名詞,其實大多數購屋族都買不起、無法受惠。

對多數消費者而言,建築品質是他們買房子最重視的重點之一。雖然建築品質很重要,但消費者其實很難判斷優劣,頂多只能打聽建商過去口碑如何。因此,為建築、建材作認證的第三方機構就有了施力點,制定一套標準化程序來作認證,形同為標的物背書。
從認證機構的角度來看這件事,他們確實為民眾作好把關的角色,共提供一個好品質的標的物給民眾作參考並購買。但大部份擁有第三方認證的新建案,售價總是高出區域行情甚多,少則比周邊房價高出一成以上,多則有高出逾三成的案例。
也就是說,獲得第三方機構認證的建案,等於拿到一張賣高價的入場券,他們可以向消費者拍胸脯說房子的品質沒有問題;但對消費者來說,房子品質是沒有問題,但價格高不可攀,反而成為一個新的大問題。
詭異的是,若要符合認證門檻,營造成本應該增加不到一成(不含休閒性公設等無關建築品質的花費),但最終售價卻高出那麼多,這點引起不少人質疑。
不過,若換個角度想,有些建案品質特別好,其售價、價值就不能單純從一般建築成本來估算。就好像同樣的手機零件各裝在APPLE、HTC上,最終售價肯定會有不小的差異一樣。建築品質較好的建案與其他房子作出市場區隔,賣得較貴也並非沒有道理。
但這麼一來,第三方機構認證幾乎與高價建案畫上等號,相關的認證標章淪為替有錢人買房的參考工具,一般民眾多挑低價案買,根本就沾不到任何好處。情況演變至此,並不是第三方機構的錯,而是自由資本市場機制使然;只是這種市場機制,真能守護全民的居住安全?還是只守護了極少部份買得起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