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羽
黃仁勳來台北的那一晚,整座城市都亮了。
人們舉著手機拍他的皮衣、拍他的笑容,
彷彿那一刻,台灣終於接上了世界的電源。
這不是壞事,我們應該開心──
畢竟這座島太久沒為自己的未來鼓過掌。
但掌聲一落,黑暗又回來。
我們做晶片、造機台,替世界加速,
卻連自己的一顆螺絲都轉不快。
電夠、技術夠,卡住的,是那顆看不見的齒輪──決心。
我們的制度像舊車,還在踩踏板,外面的世界早已電動。
會議上,官員畫藍圖,企業家門口抽菸,
夜裡,工程師寫報告,報告卻進了抽屜。
一年過去,成果是一疊紙。
有人說這是穩定。
其實那是怕錯、怕責任、怕改變的另一個名字。
於是沒人決定,最後只好讓時間替我們決定。
AI的時代在飛,我們在等電。
電力不是問題,核准才是;土地不是問題,公文才是。
每件事都有人在負責,沒人負責讓它發生。
我們的會越開越多,智慧也越多,行動卻越少。
穩定曾是我們的信仰。
靠著它,台灣從貧窮走向富裕,從代工跨進高科技。
只是如今別人已用秒在計算,我們還在查核表格。
技術跑在前面,法規拖在後頭。
有企業家私下說:「在台灣創業,最大的敵人不是競爭對手,是時間。」
這話聽起來誇張,其實是實話。
一個新構想要跑完流程,一年不足為奇;
等拿到入場券,市場早已換了兩輪。
我們的工程師能把晶片做到納米級,也能把電路設計到極限,
卻越來越多人選擇離開。
待遇是一部分,更多的是「等太久」。
有年輕人說:「我在這裡設計的系統,一年後才上線。
上線那天,我都不確定它是不是新東西了。」
他沒生氣,也沒怨,只是笑。
那種笑,比罵還難受。
城市的燈依舊明亮。
資料中心找地、找電、找水,
政府要評估,民眾要公聽,
大家都說得對,於是事情就這樣停著。
我們把拖延當理性,把程序當信仰,
然後繼續安慰自己:台灣一向如此。
電不缺、技術不缺,
缺的是勇氣,缺的是一個拍桌子的節奏。
這個島的問題,不在電、不在法,在人。
太習慣安全、太依賴穩定、太擅長等待。
AI不會等人,它只會越過那些還在觀望的人。
或許有一天,我們才會明白,
這場革命不在晶片,也不在算力,而在速度。
在這個時代,慢本身就是錯。
我們的電還亮著。
只是那光有點冷,
像加班的螢幕,也像早晨還沒熱的太陽。
世界已經跑遠了,我們還在原地檢查開關。
希望有那麼一天,
我們不再替世界造未來,
而是學會讓未來,在這裡開始運轉。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