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變身減碳主力 翻新再生兼顧三價值

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補助計畫-六甲毛昭川醫生宅邸。圖/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
建築產業是減碳關鍵。相較於常受關注的新建案節能設計,歷經歲月的老屋在節能減碳、環境友善與文化記憶上亦扮演主力角色,不容忽視。

文/何宗翰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最新統計,2024年第四季全國平均屋齡33年,其中超過30年的住宅逾515萬戶,又以北部最為集中,占42%。傳統觀念中,我們總認為這些房屋老舊不堪使用,應拆除重建;然而,從碳足跡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作法其實代價高昂。新建建築所使用的鋼筋、水泥與各類建材,其生產與運輸過程所產生的大量「蘊含碳排放」,往往占整體建築生命週期碳排放的大宗。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研究指出,若將建築壽命從50年延長至100年或120年,其對環境的影響可分別降低38%與44%。這意味著,透過維護與再生而非拆除重建的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減碳策略。當我們選擇保留建築的主要結構,如梁柱、樓板與基礎,再導入節能設計提升其效率與舒適度,不僅延長建築壽命,也真正實踐了綠建築的核心精神。

從外到內的節能升級

老屋節能轉型,可從外觀著手,也能深入日常生活的每一處細節。外牆更新是改造的第一步。當老屋進行「拉皮」工程時,不妨同時導入綠建築設計,像是換裝高氣密窗、使用Low-E玻璃或複層玻璃,以減少冷房能耗與室內溫度,提升整體熱舒適性。外牆施工時可加設保溫層或空氣層,降低能源支出。

空調系統則是室內能源消耗的大宗。住宅可汰換為一級能效空調,商辦則能考慮中央冷卻系統、冰水主機等中央空調設備,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但永續不只是能源效率,更應回到「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國際WELL建築研究院(IWBI)推出的WELL健康建築標準,將建築中的空氣、水、營養、光、運動、熱舒適、聲環境、材料、精神、社區等十項概念列為健康環境的評估依據。這些標準也為老屋裝修提供明確的方向:從光線導入、空氣品質改善、建材選用,到聲學舒適與社區共融,逐一提升人居品質。

自然採光與高效照明,是改善室內舒適度的重要方式。良好的自然光能啟動人體內晝夜節律、提升正向的心情、改善睡眠。裝潢時若能調整格局、擴大窗面,以增加自然採光量,不僅可減少日間照明需求,也能大幅提升生活品質。燈具則可以選用高顯色性、無頻閃的LED產品,對於視覺與心理舒適都有正向助益。針對在家工作的族群,更可導入可調色溫、調藍光比例的照明設計,對應不同時間與活動需求。

室內空氣品質同樣不可忽視。良好的通風設計可排出室內有害氣體,引入新鮮空氣,並透過「風場模擬」技術,精確設計窗戶與通風口位置,提升整體氣流效率,減少冷、暖氣的依賴與能源消耗。也需導入外氣機或全熱交換器,在使用空調密閉門窗時,仍能保證二氧化碳濃度不過高。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至於建材選擇,則建議使用低甲醛、低VOC的綠建材,並具備防潮、抗菌功能,以應對老屋常見的潮濕與霉菌問題。這不僅對環境友善,也能守護居住者健康。

材料再利用與文化永續的實踐

除了居住與商辦空間的節能轉型,針對歷史建築的修復與再利用,更是老屋永續轉型的重要一環。越來越多的修復案例導入「可適性再利用」與「循環經濟」概念,不僅保存建築文化脈絡,也讓建築與社區共同創造新價值。

2024年巴黎奧運便是一例,95%的比賽場館皆為既有建築或臨時場館翻修,成為史上最「綠」的奧運。而在台灣,台南佳里蕭壠文化園區中的「文資建材銀行」,作為全台首座系統性舊建材回收再利用基地,正改寫建材的生命週期。從各地歷史建築中拆除下來的木樑、瓦片、雕飾與玻璃,經過修復、分類與編碼後再投入新建築中,讓材料不再是建築廢棄物,而是文化的延續媒介。正如主持人陳正哲所言:「材料回收不是為了省錢,是為了讓環境更好、讓歷史延續。」

永續建築的三重價值

一棟建築的價值,不應只以功能與壽命論之。真正的永續建築,是同時兼顧環境友善、使用者健康與文化保存的整合體。老屋再生不只是技術革新,更是一場價值觀的轉變:從以新取代舊,到學會珍惜並活化既有資源。

當我們不再急於推倒歷史,而是選擇共生,不僅是為我們居住的地方留下溫度與記憶,並為地球留下喘息的空間。「老屋新生,不只是回憶的延續,更是永續的起點」。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