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若菱
《The Economist》(經濟學人)2025年4月30日的文章〈How a mortgage transforms your investment portfolio〉(房貸如何改變你的投資組合)文章探討「房貸不只是財務負擔,它實際上重塑了你的投資組合,甚至讓你在某種程度上像是對沖基金經理。」這觀念看似有點艱澀,其實不會,因承擔著房貸的你我,早已身在其中。
房貸非單純「負債」,而是市場邏輯的參與權
以此觀點來看,在我們還沒買房之前,是「站在房地產的空頭部位」,也就是賭房價不會上漲、租金不會變貴,問題是,這場賭局從來就不公平。歷史經驗顯示,從1950年代至今,多數富裕國家的房價不是慢慢漲,就是快快漲;租金也從未真正回頭。也就是說,只要你還在租屋,你的生活就無時無刻不暴露在房價和租金上升的風險中,而你卻毫無防備。
假設買1000萬元的房子,實際只需自備2成,其餘靠貸款就可取得;如同200萬元債券就可取得「股60%、債40%」的經典配置,差別在房子可以槓桿,實際上又會比融資做股債配置安全,且不會被斷頭,還能跟著市場成長膨脹資產價值。因此買房本質上不是「押注房價會漲」,而是「終結這場風險的行為」。如果能從「房地產空頭」轉為「中性部位」,不再受市場漲跌直接波及。這不是投資,是避險;是為了掌握生活的穩定,而非單純逐利。
它更像是一個讓你參與金融市場的轉捩點。你買的不只是房子,更是整個市場邏輯的一份參與權。這不見得是壞事──前提是你知道自己正在參與什麼遊戲。
房產是中產階級的浮木
在現今社會,早點購買資產是中產階級避免向下流動的重要策略,長期來看,不論資產條件如何,「時間」都讓它們具有增值(保值)潛力。假設10年前購買房子,10年後增值將遠比薪資調漲更具優勢。即使房子不賣,也能作為未來退休金或資產擔保。
土地與房子是不會消失的實體資產,對於一無所有的人來說,擁有房產能避免「真正的一無所有」。繳房貸,你仍持有房(繳給自己);繳房租,你只是不斷付出(財富大量流失),連「老有所住」也成問題。
現代社會處於資訊與貨幣雙重力量的夾擊中。薪資增幅難以追上物價與房價的變動,因此,靠資產膨脹才能在退休後保持生活品質。早點購置房產,不僅是中產自保,更是應對時代變遷的關鍵策略。
一旦買房就不要再去想市場!買了房就安心睡覺!因你已經處在一個安全配置裡了,不怕被斷頭。除非房貸繳不起,否則只需要穩穩地繳房貸就好了!而該繳的房貸應該是在一開始決定買多少錢的房子就很清楚的了,畢竟只會有利率微調波動。自住買房,是終止人生長期風險的第一步。
(作者為房地產公司企劃研究員,專職房地產研究分析多年,擅用數據丈量房市,以社會學和經濟學解讀地產,觀察數據背後的人文經濟紋理與各類社會現象分析)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