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尚志 邵唯晏與他所打開的空間哲學

「我是不想一輩子做同一件事的人。──邵唯晏」

在設計圈裡,邵唯晏的名字總與「原創」、「跳躍」、「設計整合」這幾個關鍵字並行。他是竹工凡木的創始人、交通大學建築博士,也是演講舞台上的講者、AI設計課的導師,更是空間語彙裡少數兼具批判與建構能力的實踐者。

文/朱福山 圖/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

若試圖將邵唯晏歸類為「建築師」、「室內設計師」、「跨界策展人」,似乎又都太小看了他。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設計師的養成,不在課堂,而在縫隙裡的叛逆

邵唯晏從少年時期起,就不是那個能乖乖待在線裡的孩子。國高中唸的是升學導向的高壓體系,讓他早早對傳統教育體制心生抗拒。喜歡畫畫、做模型,家裡卻說「藝術養不活人」,體育細胞發達,卻也被勸退體育路線。直到大學推甄開放,那一扇不看學科分數、只看口條與術科表現的門,成為他走進建築的轉折點。

他選擇了建築,不是因為出身背景,而是因為「門檻有彈性、好像可以畫圖、也可以動手做模型」,純粹是直覺,也是一點年少的叛逆。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是家庭主婦,那樣的家庭教育,嚴謹卻又保留著某種沉默的自由。邵唯晏記得,父親總在深夜伏案疾書,某種知識的韌性與孤獨,也悄悄烙印在他心裡。

後來他唸建築研究所,再一路念到博士,主修的是當時還不算顯學的「數位建築」。那時候是2006年,他就已經開始研究人工智能(編按:當時AI尚不能稱為智慧)、HCI人機互動、參數式設計的關係,只是他沒想到,原本預估幾十年後才會落地的AI,十年內就成為現實。他常說:「AI不是要取代設計師,而是我們應該去和它對話、與它好好交流。」

「開,是為了和;通,是為了聚」

在他的定義裡,設計從來不是形式,而是方法論。他重視「差異化」大於「標籤化」,反對設計師被風格套牢。他說:「你看到某些作品就知道是哪個設計師,這其實很奇怪。設計應該像高定服裝,底層邏輯一致,但每位業主都該有自己的樣子。」這樣的論述,既對應他從小對規訓體系的抗拒,也映照他作品裡「打開又可收合」的語彙。

「誤用造物(misuse)」是他推崇的設計態度——不是錯用,而是有意識地跳脫慣性,重新定義物件、技術與語境的關係。這也說明了為何他能在中國大陸演講完一場,搭直升機轉場趕赴下一場,也能在戈壁演講後順便參加徒步比賽,意外拿下第八名。他說:「想多了都是問題,做多了都是答案。」

玩物尚志,大小孩的創作修練法

他是那種從不缺乏輸出的創作者:開課、寫書、演講、策展,但當被問起他的「輸入」從何而來,他卻笑說:「我生活其實很無聊。」最享受的是一個人看電影,喜歡最後一場、只有自己坐在黑漆漆影廳裡,那樣的沉浸與想像,是他給自己放空、也是重構思維的方式。這樣的矛盾,在他身上並不違和。他自認是「系統性地隨機」,表面跳躍,底層卻極度有邏輯,也回應了近來他所提倡的設計方法——可控的隨機。

而這樣的邏輯,也呼應他提出的理念:「大小孩」——我們都已長大,卻不該失去對世界的好奇與遊戲感。他曾出版一本名為《玩物尚志》的書,反轉自母親對他少年時「玩物喪志」的批評。他說:「我其實就是一個還想玩、還在學、還想試的大小孩。」

空間,也是設計者的自我折射

要理解邵唯晏,或許得走一趟他的竹工凡木台北總部。

這棟位於台北巷弄間的七層建築,不大,基地面積逾30坪,每層樓面積約20坪,但當你站在挑高的樓梯井,抬頭一望,會驚覺自己正同時身處三樓、四樓與五樓之間。

上下交錯的視角打破了水平平面與垂直動線的慣性想像,像一張空間拼圖,精準咬合又刻意錯位。邵唯晏說,他刻意營造出「空間尺度的混淆感」,就是希望人們進到這裡,不再用日常那套方式認識建築。

在這裡,每一處轉折,都藏有一個他對生活的再詮釋。例如他說:「樓梯不該只是連結樓層的空間元素,它應該是空間故事的起點。」

他特別指出一段藍色螺旋梯——一體成型的金屬板材經由電腦計算,再現場焊接組裝而成。這不只是結構工法的實驗,更是設計哲學的實踐:形式取決機能,工學藏於美學之中。樓梯踏板與扶手高度並非隨性,而是根據人體工學精算出最舒適的尺度,連螺旋盤旋的方向與顏色,都蘊含著風水中的「左青龍」之意。科學與文化、理性與趣味,就這樣在一段樓梯裡被他融合得剛剛好。

更妙的是空間的「可開可合」邏輯。像他的住家一樣,辦公室也是處處暗藏彈性——牆面可折疊、天花可打開、展演場域與工作區可互通。這不是一味追求開放感,而是他對「動態空間」的執念。他說:「開,是為了和;通,是為了聚。」空間不只是表層的材料堆疊,更是一種使用方式的演算法。你可以在這裡開會,也可以辦展、喝咖啡,甚至未來有機會開一間社區咖啡廳和買手店。

設計三種材料的樓梯,也設計出自己的切換節奏

他最喜歡那段樓梯:「有三種材質銜接,代表三段不同的設計思維。」這樣的轉換,不只是在材質,也像他人生的節奏——快速切換、清晰分段、卻又總能保持連貫。從中國大陸趕場回台灣、從演講舞台轉入圖面審校、從系統性邏輯切入空間美學,這些跨越在他看來從不是「跳tone」,而是「底層一致」的展現。他甚至笑說,自己是個「很會演的演員」,什麼角色上身,就能快速進入情境。

這也難怪,他能打造一個像「立體多維度的魔幻城市」般的工作場域,採訪時他帶著記者逛繞總部,這裡像極了重慶的立體巷弄,也讓人聯想到宮崎駿筆下那種「看不清哪是樓、哪是天井」的錯視世界。

但即使如此複雜,他從不誇耀這是「設計鬼才」的功力。他更在乎的是:「設計的底層是思維,不是形象。」他反對設計變成風格貼紙,更不希望自己被定義成「豪宅設計師」或「AI專家」,他說:「與其風格化,我更希望是去風格化,而追求差異化的生活方式。」

不被標籤的人,也不標籤空間

在這棟總部中,有一處展架,收藏著他多年的玩具與潮流公仔。那不是裝飾,而是他精神世界的物證。他曾寫下《玩物尚志》這本書,書中談設計,也談生活,談大人如何持續學習,也談社會如何逐漸抹去好奇心。

他說:「我不是什麼偉大的人,也不自詡為改革者。但我相信保持學習、分享思維,本身就會產生影響力。」他教AI課,卻總把「啟發性」放在技術之前;他做演講,卻堅持每場都重新準備、不複製,一場一小時的演講,他準備了近400張簡報;他帶領團隊,也從不問員工想要什麼辦公室,而是先創造出一個足夠有趣、能被生活填滿的空間。

有趣的是,他並不熱衷社群經營,網路上的他,大多是工作形象,卻反而累積了一群死忠粉絲。他說:「可能是我太常輸出,所以大家都知道我要幹嘛。」但真實的他,其實很享受深夜獨處,喜歡無人打擾地看場電影,然後再把那些靈感、感受轉化為下一段空間敘事。

「與其想太多,不如多做一點」

對於未來,他說自己並沒有什麼偉大的夢想,但他其實已默默在執行:跨足教育、出版、AI、產品設計、策展、甚至有朝一日也許會拍電影。他說這話的時候沒有炫耀,而是一種開放的語氣:「誰知道呢?我們都只是大孩子,還在探索。」

他從來沒把設計看作是一條筆直的專業路,而是一個動態的系統,一種對世界的介入方式。他說:「設計不是服務於美,是服務於生活方式的轉變。」而這樣的話語,不只是理論,更是一棟棟被他親手打開、再重組的空間。

他不需要被定義,也不需要一個頭銜來框住自己。他只是持續設計、持續分享、持續玩,然後認真地——玩物尚志。

Designer Profile|Alfie 邵唯晏 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 創始人 經歷: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 創始人、台灣交通大學建築博士、CSID室內設計協會副理事長、DRD設計研究院院長、上海交大南洋文創學院特聘導師、BKA後次元潮流特展總策展人 著作:《當代建築的逆襲》、《共.享—設計師的人文思考》、《設計、未來、超智人》、《玩物尚志—從二次元到後次元》 About 竹工凡木設計研究室 台北總部 Address:台北市北投區懷德街48巷21號 Phone Number:+886(2)2836-3712 同時設有台南、北京、杭州、廣州、成都、金邊等多個分部 Office Website:www.chustudio-official.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hustudio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hustudio.tw Awards 2025 鋒建築節年度最佳大獎,入選中國室內建築設計年鑑 2023 德國iF DESIGN AWARD 2021 日本GOOD DESIGN AWARD 國際設計大獎,BEST Award 2021 日本GOOD DESIGN AWARD 2021 受邀擔任法國INNODESIGN PRIZE亞太區評審團 2020 台灣室內設計50周年卓越成就獎 2019 擔任Golden Pin Design Award海外複選評審 2018 美國IDEA DESIGN AWARD,金獎 2018 台灣室內設計大獎 THE 17TH TID AWARD 金獎 2018 台灣交通大學甲子領航60,傑出校友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