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節能科技房 冷氣不外洩的訣竅

【住展房屋網/綜合報導】高熱的時節,正在施工的馬路,瀝青味伴隨著轟隆隆的機具聲,地面的熱氣蒸騰,模糊你我視線,這是台灣夏天典型的樣貌。但躲入位於台北市臥龍街巷弄間的公寓,沒有冷氣的刺骨那樣刺骨,反而如在大樹蔭下,微涼舒適。

這是台灣第一座,也是目前唯一拿到德國「被動式節能建築研究所」(Passive House Institute)證書的改裝公寓。綠建築工程師葉士傑將德國嚴寒乾燥氣候下產生的建築標準,加以在地化,打造出適合台灣高溫潮濕氣候的節能建築。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被動式節能建築」(passive house)是德國非常普遍的建築標準。跟台灣常聽到的「綠建築」不同,被動式節能建築沒有生態多樣性、基地保水、低碳建材等多項繁複的指標,單純地只強調二點:舒適、節能。

原本學綠建築的葉士傑,在英國求學期間,經教授強力推薦,開始接觸到德國的被動式節能建築。葉士傑一心想讓台灣也見證到這套建築系統。尤其,在缺電日益嚴重的台灣,被動式節能建築的發展潛力不可小覷。


目前,臥龍街的這棟改造房屋經過夏季兩個月的設備 24 小時不關機測試,每月電費落在 900 元左右,如果不是在測試狀態,電費的節省就更可觀了。

被動式節能建築對台灣而言是陌生的新領域。葉士傑說,現階段他只能以企業形象、或被動房屋所提供的舒適感來說服大眾,用真實的節電成果讓大家看見在台落地生根的被動式節能住宅。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德國被動式房屋想在台灣落地生根,最困難的不是技術設計,而是新觀念的推展。葉士傑表示,台灣人常誤解,認為被動節能建築就是不能開窗,但事實上,德國被動房屋是以外界最糟的環境狀況仍能保持舒適居住環境為出發的設計,如果外界溫度濕度適合,想開窗也沒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投資成本。葉士傑表示,德國設備配套完善,加上房屋原本就有防寒設計,加強被動式建築的節能設計只須增加 8% 的成本,估計 5 至 8 年可回本。但在台灣,想回本可能要等上 15 至 18 年,難以吸引一般大眾加入改造行列。


圖片來自: MyDesy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