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展房屋網/綜合報導】地震的強大威力令人恐懼,人們目前正積極的希望能成功的預測地震,預防災害,希望人類的努力可以人定勝天。在建築上,建築師、結構師們則持續精進建築工法,期盼能建出耐震、安全,能守護家庭的房子。
在去年末舉辦的第十屆的 2017 世界建築獎(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 WAF)上,年度最佳建築(World Building of the Year 2017)即頒給了擁有「防震」效果,位於雲南昭通得新型抗震夯土農舍。

中國西南地震頻頻,由其2014年雲南昭通市魯甸縣的大地震,造成數百人死亡、數千人受傷。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的吳恩融教授,有感於近年來大地震不斷,想為電視新聞上哭泣的人們貢獻一份力量,他從2013 年就發起「一專一村」農村可持續發展支援計劃,造訪中國貧困農村山區改善建築環境。

魯甸芮氏規模 6.5 大地震,位於震央附近的光明村有超過百分之 80 房屋都是傳統夯土建築,上天大手一揮,幾乎震碎了庇護居民的房屋。但改建過程中出現一個困難,那就是並非每個村民都能負擔價格較高的磚混住宅。

為此吳恩融與團隊實地走訪此處,花上大半年實驗與施工,嘗試利用倒塌房屋中的泥土,調校土料中黏土、砂子及纖維的比例,同時加入極小量的水泥,之後再於牆中加入豎向鋼筋和橫向混凝土,這些物料有九成都能在當地找到,協助居民建成的新夯土農舍。

新建好的農舍高兩層樓,約 150 平方公尺,採光通風良好,屋頂更有隔熱層來提高室內舒適度。最重要的是是這幢能防抗震的土樓,建築成本每平方公尺只需約 3600 元台幣。對於吳恩融來說,他為居民們重建的不單是一間屋,而是一個保護人身安全的居所。

如此便宜、聰明,又能真正解決居民問題的建築,獲選為2017年最佳建築獎也是實至名歸。WAF 評審表示,建築團隊能深入探索當地傳統材料,並再利用,也改革了傳統建造方式,完美結合古老智慧與現代實際知識,並打造出符合成本效益的建築,相當值得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