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展雜誌】台灣近兩年和全球各國大同小異,躲不過被疫情所困的遭遇,許多行業因失序而陷於絕境。然而,也有影響輕微者,如科技業照樣接單出貨賺錢。更有幸運發災難財的,像航運、貨櫃、宅配、電商相關者。世間事本如此,幾人料得到?還有是股市幾乎像國際盤,看華爾街臉色上下浮沉。明明不該漲,卻是紅通通,沒什麼道理。
有此事必有此理,怎會「没道理」呢?資金過多嘛,哪個人不知道!可惜的是,游資集中在少數人手裡,拿錢賺錢,將本求利,比起受薪族和升斗小民,那可是雲泥之別。瞧外送員每單賺的是幾十元、幾百元,而股民進出動輒數十萬元或千百萬元。尤其盤中做當沖者,宛似銀錢的星際空戰,金光閃閃,熱鬧已極。
房地產呢?低利游資氾濫時代,本是購屋繳房貸的好時機。租屋族只要自備頭款,辦下來首購低利房貸,六、七百萬元月付才兩、三萬,此時正是翻身的契機。然而,官方一搞再搞,又改稅制又添關卡,簡直想阻斷百姓購屋之路。而對花十多億現金,買幾戶高價豪宅的富人,束手無策。這才彰顯貧富差距的荒謬;富者可買樓,小民乾瞪眼!
據統計,台島租屋約近百萬戶,居住人口約三百萬人,相當八分之一。算起來,這數字比例都還合理。有產無產分配亦未背離經濟現況。畢竟,台灣幅員不大,住民密集,像雙北生活工作圈重疊,不必為工作而另謀居所,便利的交通少省去租屋的考量。包括學子通學方便,無須住校或在校園附近租屋。此皆租屋需求不致高上去的因素。
說起來是打房打錯方向,甚至原本並不需要打房,何以故?且略敘如下。台島有八方之七人口住在自宅,表示擁有自用住宅者佔極大比例。如此則打房價必定把大多數人的資產淨值打少了,多數人變窮了,這方向對嗎?倘若不願見貧富不均,則課富人稅不是更客觀更公平嗎?如果為那些租房族買不起房而打房,未免太奇怪了!
租屋族有其條件和考量,多數人可能房價再低也不想買,或買不起。可是咱們打房聲量雖高,卻從來不是為租屋族設想,怎麼說呢?房貸成數降低,且兩稅合一,都對口袋不深的首購族不利,那又所為何來?光只為打擊建築業或建築商嗎?或是真的想讓八成多的自有住宅業主,資產淨值憑空消減一至二成,動機何在呢?
將富人打窮,將中產階級打成升斗小民,社會就公平了嗎?低收入族群就買得起房屋了?總之,「泡沫」是假議題,股市難道沒泡沫,甚至還更可怕。但政客有誰敢打股市,撐著門面,讓政客不致顯得一事無成,不僅不打股市,還不時政策救股、放利多、注基金,總要妝點經濟櫥窗。卻不管窮人餐桌只剩空碗盤,哪有購屋所需之金錢餘裕。
不過,即使如此艱困的情勢,在疫苖出現後,人們感覺生機頓開,從而也會為民生四項的住宅著想。是故,不少國家的都會區房地產交易萌動突然活絡起來,而二、三線的城市也能持穩房價。原因是通膨已逐漸成形,利率又偏低,且缺乏其他投資管道,想來想去,置產還是比較平穩可靠的選擇。或許疫情還得拖上一陣子,但房市仍活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