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國土安全的規劃與建設

【文/住展雜誌】天災地變防不勝防,被人們稱為不可抗力。地震、颱風、火山爆發、雨澇、乾旱、野火,乃至可怕的瘟疫,都是生靈的災難折磨,碰上了只能捱一陣子,捱不過就是死。千百年來如此,科技進步至今日水平,遇到洪水、暴雨、土石流,照樣屋毀人亡,在劫難逃。這些原本不在多數人的生涯規劃之中,橫空殺出,慘事悲劇處處皆是。

近數十年來,有心人極力倡導種種舉措,期盼改善全球氣候。核心旨趣是先做好環境保護,從每個人身邊做起。如限塑減碳綠能等等,造成許多人生活不便或不習慣;但良藥苦口,不犧牲些什麼,怎能契合要求。環保沒做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氣候將加劇惡化,天災、地變、旱澇、疾疫,亦隨之而來,很可能出現萬劫不復的絕境。

美國甫通過極高額預算,將進行大規模基礎建設。包括道路橋樑高鐵等交通興築項目,對大眾而言有相當裨益。於提振內需,創造繁榮市況,皆具有利效應。但經費鉅大,耗時又長。尤其針對氣候變遷的種種應對措施,更屬長期抗戰。台島前幾年也推動八年八千億元的前瞻建設,重心亦多集於交通方面,畢竟,交通乃建設之母。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高鐵延到哪兒,繁榮就接到哪兒,民間會配合建設,整土地蓋樓房,房地產身價跟著上漲。在本島幾十年來都如此。由是可知,人人皆同意縣市鄉鎮區段房地價看漲,代表地方的榮景,乃百姓追求的方向,也代表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既然這樣,對於好不容易提振的房地價,又何必莫名其妙的打壓呢?令人大惑不解!

在諸多建設項目中,被忽略者自然不少,其中未曾討論過,而實在迫切應行者,即為遷村遷里。凡位處災區歷三十年、五十年,無法改善現況的聚落,皆須抛棄而另覓宜居所在。這當然要由公權力和政府預算來支持,長痛不如短痛,細卅年來救災、賑災處理善後,與公部門和民間的支出或財損,其耗貲已遠遠超過遷移人口所需費用。

花幾百億元治水造橋、修橋,防落石砌駁崁,改河川舖鄉野荒山的小路;此外,補助因道路不通造成之農損,山區老小住民困苦的救濟,皆社會長期之成本。倘若選擇適合之國有土地,調整分區使用,當成重劃區來規劃建設,讓危山、危水、危村的居者遷移到安樂之土。一勞永逸之事功,連諾貝爾人道獎、和平獎都有資格獲頒。

近時阿富汗局勢動盪,難民四處逃竄,加拿大政府宣稱願接納兩萬人。以此為例,咱島內因天災地變洪水土石流而痛失住處者,不過數百人或數千人。以台灣的經濟實力,應能支持前述的安居計劃。如果易受災地區都沒人居住,未來的災變將不再為禍如此之深,救災賑災的金錢也可省下來。算盤打一打,可行的話,何妨規劃一番。

值得檢省的是,社會族群長期為國土開發建設意見分歧,乃至爭議不休。以台北社子島為例,限建半世紀,擾攘數十年,而一無所成。人們執著自家利益,公權力失去威信,不知還要拖延多少時候。這種習氣堆積已久,阻礙發展與進步,自不待言。而易受災地區長期無法改變解決,其原因也就不言可諭了。

有關國土安全的規劃與建設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