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建商力抗房市寒冬

【文/住展雜誌】房市不景氣已經為期三年有餘,這段期間內,有的建商蟄伏等待回春,有的建商則想方設法,希望能突破重圍。尤其是在地型建商,拚勁毫不遜於知名的上市櫃建商,為何他們要在寒冬如此辛苦搏鬥?真的只是為了賺錢嗎?

一般在談房市動態時,往往會把焦點放在上市櫃建商、或者全國性大建商身上;所謂全國性建商,指的是會在全台不同縣市推案蓋房子,有別於區域型、在地型建商。由於上市櫃、全國性建商推案遍及數個不同縣市、建案規模通常較大,所以動向容易引起矚目。

然而,很多人忽略在各個區域深耕的在地型建商;區域型或在地型建商,指的是多數時候固定在某一地區、或是某一區域範圍內推案的業者。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在地型建商名稱雖然不如全國性建商響亮,但卻是房市的常青樹,公司招牌歷史比許多上市櫃建商還悠久;若論經營存續之道,在地建商可謂一把手。而近年房市修正,在地建商究竟靠什麼本事維繫經營、渡過寒冬的策略是什麼?他們從草根性的角度,又是如何看待這波景氣修正呢?

跨行投資比較好?

眾所周知的,近年有些大型的全國性建商為了熬過房市寒冬,「業外轉投資」或「異業結盟」是較普遍的策略,其中又以轉投資飯店、觀光旅館最為常見。

然而,多在林口一帶推案累積不錯口碑、以美學建築聞名,並且跨足投資旅館業的薇閣建設董事長王國億卻說:「如果人生能夠重來一次,我應該會選擇專注於不動產本業上,不會選擇投資旅館。」

王國億透露,當初會與股東進軍旅館業是源自於前一波房市不景氣,大家一起在想要怎麼創造其他收入、降低不動產業的風險,後來決定選擇與房地產關聯性較高的旅館業。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不過,後來體認到業外投資雖然「表面上是分散風險,但卻也增加新業種的風險;宏觀而言,整體風險還是差不多,只是不同產業的風險有所差異罷了。」就像近年來,旅館業陷入不景氣,人事、稅負、原物料成本在上揚,住宿率卻提升不起來,收支只能勉強打平而已,不如外界想的得風光。

薇閣建設董事長王國億認為分散投資,不見得能降低風險,專注於本業、蓋好房子反而才是要務。

熟悉本業更重要

王國億強調,並不是說所有的轉投資都不好、不適合,但假如能夠固守本業,專心、盡力把房子蓋好,自然能獲得客戶信任,生意就會上門;假如無心於本業,卻盲目跨產業投資,硬去碰自己不熟悉的東西,那麼風險不見得會降低。

誠然,建商作業外投資,並非家家戶戶張燈結采慶豐收,向來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更有建商因財務槓桿玩得太大,反而被業外投資所拖垮,像早年華美建設轉投資的芝麻酒店、尖美建設一手打造的尖美百貨,最後都黯然退場。

因此,大多數的在地型建商選擇穩紮穩打的策略,而不是採取轉進業外的方式來渡過房市寒冬,顯然與大型的全國性建商有所區別。

品質要求再進階

但穩紮穩打就足夠了嗎?深耕桃園房市、以巴洛克建築美學和高品質營造打出一片天的君邑建設董事長鍾文欽認為,「以往蓋房子做到九十分,客戶就會滿意;現在我們作到一百分還不夠,必需要作到一百二十分、甚至更高,才能讓客戶心甘情願買單。」

鍾文欽解釋,團隊不斷提升建築與服務標準,主要是源自於市場的改變。早前房市大好時,投資客目的是賺價差,現在買方幾乎都以自住需求為主,自住客重視的東西與投資客不一樣,所以必須在建築品質上精益求精、在建築技術上研究發展,並給予每個客戶熱誠服務。

這類話乍聽之下像老生常談的話,但鍾文欽可是「玩真的」!他強調,君邑從建築設計規劃、營造到售後服務,流程整合成一條龍。在外觀設計與公設規劃上,絕不抄襲同業建案,而是斥資送員工到日本、歐洲等國家作建築考察,截長補短,為建築添上新妝。

君邑建設董事長鍾文欽強調,現在客戶以自住需求為主,服務要超過一百分,才能讓客戶買單。

營造技術全面升級

最重要的建築品質上,則由公司旗下的甲級營造廠全程施工,不假手他人,品質得以掌控在自己手中。用料方面,必需真材實料,例如水泥只買台泥、亞泥二大廠,不易有品質良窳不齊的狀況;施工方面,嚴格規定依序施工,更訂出「當日下雨機率超過三十%不得灌漿」的內規,並把施工過程作成電子履歷與紙本簽核紀錄,交屋時一併移轉給客戶。

雖然建商願意在建築品質上多費心力,但仍有民眾質疑「房價在跌,建商會不會為了擠出利潤,這個時候蓋房子就偷工減料?」

對此,長年在北市港、湖地區與新北汐止推案,累積不少死忠客戶的群欣建設董事長楊聰達駁斥:「完全無法認同這種說法,這是一竿子打翻一條船。在房市景氣走弱時,消費者對房子更挑剔;如果房子品質差,等於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多數建商不會這麼做。」

楊聰達強調,現在建築品質一定要好,客戶才會上門,因為現在都是自住型的客戶,他們買房子是一輩子的事,肯定會拿放大鏡檢視房子好壞才會下手購買。

為了進一步提升建築品質,群欣建設汐止建案與建築履歷協會合作,採用結構技師戴雲發研發的「Alfa Safe」系統化鋼筋建築工法,讓購屋者住得更加安心。

群欣建設董事長楊聰達(圖右)與戴雲發(圖左)簽約,旗下建案採用Alfa Safe建築工法。

顧生存也顧肚子

提升建築品質,確實是突破房市寒冬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在地建商是否有其他因應策略?

鍾文欽指出,雖然公司建案施工期長、營造成本比別人貴一到二成,但實際銷售必需順勢而為,適度讓利,以符合消費者的期待。畢竟,現在推案利潤已不是重點,只要房子蓋好,能夠順利的賣掉,照顧到每位員工的家計更重要。

無獨有偶地,王國億也秉持類似想法。他崇尚易經「厚德載物」的精神,認為修德勝過終日汲汲營營;人生到此階段,盈利已不是重點,他更在意能留下什麼好的東西給下個世代。尤其是他對建築高標準要求的理念,蓋一間好房子成為客戶世代傳承的家,希望員工能夠延續這份堅持。

王國億透露,他不僅一次動念想要收掉旅館事業,但若結束營業,數百名員工生計就沒了著落,思來想去還是繼續撐下去。房地產業也是如此。其實,他大可以不做,只要把土地放著就好,但為了培養下一世代員工,給他們有歷練和發揮的空間。

楊聰達也說,明知現在時機不佳,但如果不推案、沒有新業務,總不能把員工通通趕回家,畢竟每個員工都還有家庭要養,所以還是得繼續做下去。

蓋房簡單,意義不簡單

事實上,區域性的在地型建商,不僅經營型態與全國性建商有所差別,就連員工結構也不太相同。一般情況下,在地型建商員工大多跟隨老闆從草創時期開始打拚,員工人數通常較少,但革命情感較濃厚,不是說收就收那麼簡單。

雖然,我們討論的是在地型建商如何渡過房市寒冬,但它代表的不只是建商如何因應市場變化而改變自身經營策略。它還代表著,在利潤遭壓縮的時代,建商如何堅持理想,替消費者蓋出好房子;同時,更代表著在地建商如何作好社會企業的角色,不單單為了消費者,更為了員工生計,在景氣寒冬中努力拚下去!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