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REITs 輕鬆當房東

【文/住展雜誌】由於有土斯有財固有觀念根深蒂固,國人對於投資不動產一向情有獨鍾。而說到投資不動產,不外乎直接買賣賺價差,或長期持有當包租公婆;當然,買營建類股票也是一種方式,不過國內還有另一種證券商品,也屬不動產投資範疇,那就是『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也就是所謂的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

REITs收益 來自穩定租金

簡單來說,REITs乃是一種投資基金,必須先有一所謂『基金管理人』(通常為一特定機構),再以投資具穩定租金收益的不動產標的為條件,向投資人募資。換個方式說,REITs和股票算是類似,不過發行股票的公司行號是以經營產業獲利分紅,而REITs的標的物是不動產,獲利來源是租金收益。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對多數人來說,REITs或許不是太熟悉的名詞或商品;不過在台灣,REITs的法源︱不動產證券化條例,早在二○○三年就公告實施,接著二○○五年就有富邦一號、國泰一號及新光一號三檔REITs先後發行,之後兩年內國內共有八檔REITs先後掛牌交易(詳見附表)。一時之間,REITs似乎成了投資新寵。

十年空窗 半年發行兩檔

然即便如此,現在談到REITs,投資人似乎仍不十分了解,遑論買賣交易;事實上,這八檔REITs的股價,也一直沒有令人驚艷的表現,當中甚至有三檔最後以清算下市收場,往後十年內,更再無任何一檔新REITs發行。如此歷程,很容易讓外界產生「REITs在台灣難以發展」的印象。

不過去年下半年開始,REITs市場卻一反過往低迷,一口氣又出現兩檔全新發行的商品;一是王道銀行發起、去年七月正式掛牌的『圓滿一號』,一則是京城銀行等機構共同發起(受託),去年底才上市的『樂富一號』。

為什麼這些年來,國內REITs叫好不叫座?上一檔清算下市後十年,又有新商品掛牌,是否代表國內REITs仍大有可為?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無可否認,之前市面上儘管有五檔掛牌交易,但流通率一直偏低。一般分析認為,這是因為好的(商辦)標的多由少數財團持有,而他們不大可能將其包裹成REITs發行,把豐厚的租金收益拿出來分享;相對地,REITs的投資標的則往往不是外界認知的優質獲利標的。在這樣的情況下,REITs的股價當然不會有好表現,難獲投資人青睞。

不過對REITs有相當研究的高力國際董事李日寶卻認為,上述說法不完全正確。他舉國泰一號初始標的之一的台北西門大樓為例,才不過幾年後,政府開放陸客來台,西門町一夕爆紅,西門大樓租金水準及市值跟著水漲船高。因此,以REITs發行時的市況和租金來評估投資標的好壞,並不十分恰當;畢竟投資市場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變」!

高力國際董事李日寶分析,由於股價無法充分反應市值變化,造成先前REITs出現清算潮。

租金偏低 難反映市值

相對地,租金投報率偏低,則確實是REITs開高走低很關鍵的因素;甚至也是REITs商品最早出現時,外界另一項主要疑慮。圓滿一號管理機構,全球資產顧問發展部經理王維宏更不諱言,此因素目前仍持續影響國內REITs的發展。

李日寶則分析指出,有關REITs的價格有三種,分別是股價、專業(估價師)鑑價及市場價格。一般REITs評估收購標的時,是以鑑價為依據,不過台灣商辦租金偏低,因此鑑價通常已低於市價;尤其前幾年市場價格大幅上揚,租金成長卻遠低於市價漲幅,當然不可能反映市價變動,因此很容易面臨(投資人要求)清算及下市的壓力。

樂富一號發起機構︱樂富資本合夥人,同時也是該檔REITs管理機構︱晶華公寓大廈管理維護公司總經理林超驊則指出,觀察最早掛牌的幾檔REITs不難發現,這些發起(受託)機構之所以參與發行,一來政策配合的意味濃厚,但更大的重點在於,這些財團正好利用發行REITs,提高他們的資本適足率。

在這樣的前提或動機下,他們當然不想看到REITs頻繁交易,反而愈穩定(不變動)愈好,自然不會出現清算下市的狀況。的確,檢視早期發行的幾檔REITs,不僅都是由壽險金控發起,管理機構是自行另立或找關係機構擔任,甚至連投資標的物的承租戶,也都是自家人居多。

政策問題大 發展受阻

林超驊表示,樂富一號並非他經手的第一檔REITs;事實上,國內第一個非壽險金控集團發行的三鼎REITs,就是他在幕後操盤。當時他就發現,不動產證券商品的政策面問題很大。

樂富一號管理人林超驊認為,政策面是台灣REITs發展受困的最大問題所在。

首先是主管機關錯置。目前條例規定,是由銀行局擔任主管單位;但林超驊不客氣說,銀行局對(商用)不動產投資根本完全外行,結果別說是監理,連審核新商品上市也是拖字訣。以樂富一號來說,從申請送件到核准,就足足花費兩年!

因此,目前金管會研擬將REITs主管機關改成證期局,他認為是正確第一步。然而問題還不止於此,現行規定REITs管理機構只有建議、無決策權(投資標的購買,處分等決定權在受託機構),更是不合理。真正運籌帷幄、讓REITs價值提升的是管理機構,現在政策綁手綁腳,讓管理機構無法施展,難怪REITs有行無市。

儘管目前相關政策有以上問題或障礙,但林超驊認為,轉個念也代表,國內REITs市場仍大有可為;而且這幾年國內商用不動產市場確已轉佳,商辦租金也正穩定成長。當然,以上政策障礙仍須排除,而唯有真正投身其中,才能有所作為,因此他才在十多年後,再次合夥發起樂富一號,接著更計畫籌組公會,持續push相關單位推動相關修法。

李日寶建議,要讓REITs商品活絡起來,可適度放寬REITs的併購標的,除國外標的外,也可考慮開放土地(開發)。另外他更建議,管理機構進行標的物交易(處分併購等),可從中抽取一定比例佣金(仿照新加坡制度)。

增資併購 提升價值

王維宏則表示,圓滿一號仍會持續透過處分(原投資標的)、購入(新標的)及租賃管理(更改出租客戶或業種)等操作模式,希望拉抬股價,提升投資人購置意願。至於標的物,現階段以辦公室為主軸,商場或飯店短期內尚未列入收購的考量範圍。

不過王維宏坦言,目前國內REITs要收(增)購(優質)投資標的物,有不小困難度;畢竟競逐不動產的買家眾多,加上REITs無論增資或收購,最後決定權都在受託機構,中間流程相對費時。更重要的是,優質標的不會等著待價而沽,而有意出售者,往往又可能經營狀況相對不理想。

全球資產顧問部經理王維宏指出,多數A級商辦確為少數財團持有,
REITs如想物色、併購國內優質標的,難度不低。

林超驊則分析,要讓REITs價值提昇,增加現金(租金)流是最大要素;因此透過處分、(增資)收購乃至管理來提高收益,都是可行途徑。

至於增購標的,目前樂富一號仍會以國內不動產為主。辦公室(租金)相對穩定,是REITs的基石,但要提高租金(報酬率)相對較難,因此主力(獲利來源)會是商場。如樂富一號目前持有的台茂MALL,這幾年市值大漲、租金翻倍,就是很好的例子。飯店部分,短期內將不是主要目標;但畢竟樂富一號合夥人之一是晶華酒店集團董事長潘思亮,因此長期而言,飯店仍會是考慮收購的範疇。

林超驊更強調,將透過增資、購買標的等操作,提高樂富一號的評等,增資比例可望因此再拉高,接著就能買進更多優質標的,擴大樂富一號的規模,形成良性循環,強調絕不會重演之前的清算下市;他更掛保證,只要投資人有意願,一定都能透過一般管道買到樂富一號。

租稅優惠 REITs大優勢

儘管目前國內有七檔REITs掛牌,但恐怕多數投資人仍不十分了解這項投資商品。林超驊表示,簡單說,持有REITs就是當辦公室(商用不動產)房東;一般投資辦公室門檻相對高,REITs則提供了一個以低資金晉升商用不動產房東的捷徑。不過他也提醒,REITs雖和一般股票類似,但其(股)價格波動較小,而且是每半年或一年配息一次。

REITs能讓一般投資人以小額資金,晉身成為A級商辦房東。

那麼,投資人為何應該選擇REITs?林超驊分析,投資商用不動產能穩定收租;更重要的是,透過管理機構,可提升出租率、改善物件品質等,讓REITs的價值進一步提升,等於一切操之在我。相對地,賺價差看似什麼都不用做,但換個角度,也等於是什麼都不能做。

最重要的是,投資REITs,租稅優惠真的很大!林分析,現行規定REITs一律採分離課稅百分之十;相較之下,一般收租行為,無論個人或機構,通算到最後,幾乎都會被課超過四十趴的稅。所以,到底是選擇直接持有收租,還是購買REITs輕鬆當房東?相信讀完本篇,多數人心中應該已經有了答案!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