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版地面師橫行 避免不動產「權利真空」的保護策略

近年來,不動產相關的詐騙案件頻發,犯罪手法如同日劇《地面師》,詐騙集團利用偽造遺囑、虛構債權證明或偽造公文,結合不肖地政士或仲介,非法取得無人管理的不動產並牟利。

文/周念暉 圖/PEXELS

此類犯罪不僅損害合法繼承人權益,也影響市場交易的安全性,筆者就曾經為當事人處理不動產詐騙案件,不肖份子聲稱可以協助透過關係將不動產去取得高額貸款,當事人信以為真,交付包含權狀及印鑑、存摺等文件。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結果房產卻被拿去向一般民間私人設定抵押及借款,借款更遭不肖份子全數取走,房子還無端多了一筆高額的抵押權,事後追問放款的民間企業也說他們只是單純的借款,並不了解當事人之間的彼此約定,我認為實際上根本是內外配合的犯罪計畫,進而順利協助當事人提告刑事詐欺及民事求償,但也由此可知相關不動產詐騙事件確實層出不窮,民眾必須時時警惕防範。

遺產權利處真空現象

這些案件的發生,首先反映出遺產處於「權利真空」的現象。當不動產所有人未立遺囑或繼承人未及時辦理繼承登記,該不動產便成為犯罪分子覬覦的目標。再者,詐騙集團的手法日益隱蔽,利用偽造技術和內部關係非法操作地政系統,完成產權的轉移。

此外,許多民眾對遺產繼承程序不熟悉,或因家庭糾紛導致繼承程序拖延,也為不法行為提供了機會。

為避免不動產陷入這種「權利真空」狀態,建議民眾應積極採取預防措施。首先,立下有效遺囑是保障財產安全的基礎,可以由律師協助下完成自書遺囑、代筆遺囑或是公證遺囑,以增加效力並避免爭議。

其次,應妥善保存重要文件,如不動產所有權狀及相關憑證、印鑑、證件,防止外流。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繼承人在親屬過世後,也應儘速完成繼承登記,避免因產權未明而被犯罪分子盯上。

兩招防詐團趁虛而入

民眾也可向地政機關申請「地籍異動即時通」服務,只要名下已登記的不動產遇有申請買賣、拍賣、贈與、信託、抵押權設定、查封、假扣押及書狀補給登記案件,甚至是有判決移轉、調解移轉及和解移轉等情形,轄區地政事務所將會在登記案件「收件」或「異動完成」時,以手機簡訊或電子郵件通知,使所有權人能夠即時知悉及因應處理,防止有心人士或詐騙集團趁虛而入,以不法手段騙取不動產。

如果真的不幸成為被害人,民眾應立即採取行動。發現不動產遭非法轉移時,應迅速向法院聲請「假處分」凍結產權,避免損失進一步擴大。

不僅如此,還須把握時間立即報警,並保存所有相關證據,包括不動產所有權狀、家族成員身分證明等,以協助警方調查。

杜絕財產二度受創

同時,根據《民法》第七六七條,向法院提起確認權利之訴,要求恢復合法產權,且在爭議未解決時,可對不動產申請加註訴訟登記,防止不動產再被非法交易或轉移。

此外,應追究詐騙集團的刑事責任,將偽造文書和詐欺行為者繩之以法。若案件較為複雜,建議委託熟悉不動產與遺產法律的律師處理,協助擬定完整法律策略,爭取最大權益。

針對該類事件的預防與處理,政府也應扮演積極角色。加強遺產繼承與不動產保護的宣導教育,提升民眾的法律意識,是解決問題的首要步驟。

同時,地政系統的監管機制應進一步強化,建立更嚴格的交易審核流程,杜絕內部濫權或漏洞。針對偽造文書及不動產詐欺行為,應修法加重刑責,提高犯罪成本,增加威懾效果,進一步保障市場交易安全性。

維權自保財產安全

綜上所述,不動產詐騙案件的核心問題,在於法律認知的不足與監管機制的漏洞。透過完善遺囑、妥善保存文件、及時處理繼承登記等方式,民眾能有效降低成為犯罪目標的風險。

同時,若不幸受害,應主動採取法律途徑維權,確保自身財產安全。政府與相關單位則應從教育宣導、系統監管與刑事處罰三方面著手,全面提升不動產交易的安全性與公信力,穩定市場秩序,避免更多無辜民眾或家庭受害。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