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炒房,卻傷了自住者

楊金龍「給投機客一個Lesson」這堂課,鞭策的到底是誰?靜待市場驗證。

文/主筆室

房市冷卻,央行的限貸令確實發揮了「強制退燒」的功效,但當交屋潮與信貸緊縮相遇,市場並未迎來預期中的理性回歸,反而加速進入「資金枯竭」的極端情境。在政策與市場博弈的戰場上,購屋者無可選擇地成為了犧牲品,而這場風暴,並未止於投資客,甚至已波及首購與自住換屋族群。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過去,政府強調限貸令的目標,是為了壓制炒作風氣、導正市場發展,使真正的自住需求得以順利落地。然而,當銀行趁勢收緊房貸審查、哄抬利率,當原本已取得貸款承諾的買方在最後一刻遭遇資金變數,當市場交易動能因政策干預而全面降溫,政府所謂的「保障自住」是否仍站得住腳?

市場「去槓桿」的代價,是資金斷流與貸款雙重緊縮

限貸令的影響已超越過去對投資客的約束,正在轉變為一場全面的資金風暴。政策設定的初衷,是針對投機炒房者收緊資金流動,然而,當交屋潮進入高峰期,市場的貸款環境卻悄然改變,資金需求壓力全面加劇。

那些曾在低利環境下輕鬆擁有多戶房產的買方,如今迎來另一個現實:貸款成數驟降,自備款需求翻倍,若無法在短時間內籌措龐大資金,將不得不選擇賣出房產。據市場統計,2024至2025年間,全台將有50萬戶新屋交屋,其中至少30萬戶由多戶持有者購買。在限貸令限制下,這些投資買方若想完成交屋,便須額外準備過去2到3倍的自備款,等同於「買1戶,繳3戶的自備款」。

這樣的局勢不只影響持有多戶的投資人,更重要的是,市場的整體資金流動正遭到雙向擠壓。一方面,多戶買家受限貸款成數影響,無法順利取得資金,只能選擇拋售;另一方面,潛在接手者——包括首購族與自住換屋族——則因銀行貸款標準收緊、房貸利率上調而進退維谷。當市場買賣雙方皆陷入資金困境,交易停滯只是必然的結果,而這一切的導火索,正是政府所祭出的限貸政策。

首購、自住族群:本應被保護,卻成政策犧牲者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這場資金風暴不僅將市場推向冰點,更對原應受政策保護的首購與自住換屋族群構成額外懲罰。在政府的政策語境中,限貸令的作用是讓真正有居住需求的人更容易取得購屋機會,然而,現實卻完全相反。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近日市場上頻傳銀行趁機收緊房貸標準,導致即使具備首購資格的買方,也可能在最後一刻被銀行拒絕放貸。部分金融機構更以風險控管為由,對小坪數物件、特定區域房產設下更高門檻,使得許多首購族與自住買方即便勉強符合貸款資格,仍面臨額度縮減、利率上升的問題。這不只是金融機構的獨立行為,更反映了限貸令與市場結構交互作用下所帶來的「溢出效應」,令政策意圖與實際結果背道而馳。

更進一步來看,台灣房市長年累積的房價高漲壓力,使得多數月薪4至5萬元的首購族,即便已存下200至400萬元的自備款,仍難以負擔合理通勤範圍內的房屋。當市場上的買家普遍受困於貸款條件惡化,購屋選擇被迫轉向更偏遠地區,這不僅拉長了每日通勤時間,增加生活成本,也間接加重了政府在公共運輸與都市規劃上的財政壓力。這場政策效應的連鎖反應,終究將演變為民間與政府的雙輸局面。

政府不能坐視不管,市場穩定應為優先目標

眼下,市場的不確定性正急劇升高,然而,政府的回應卻仍停留在過去「以政策抑制市場」的思維中,忽視了政策執行所產生的非預期後果。限貸令應對投機市場有所約束,但不該無差別地對市場所有買方造成限制,特別是當首購與自住換屋族群已淪為這場政策修正的間接受害者,政府若不適時調整配套措施,只會讓市場更加陷入不安與失衡。

在這樣的情勢下,政府應當迅速行動,確保市場不因政策執行偏差而出現過度收縮。首先,政府應研擬與官股銀行合作,推出針對首購與自住換屋者的長期優惠貸款方案,以確保真正有居住需求的民眾,不會因市場貸款條件惡化而被迫放棄購屋。其次,金融監管機構必須積極監控銀行放貸標準,避免金融機構趁政策變動趁火打劫,提高貸款門檻或利率,讓購屋者成為無辜的政策代價。

更重要的是,政府應重新審視限貸令的適用範圍,確保政策能夠達到真正的調控效果,而非無差別地壓制市場交易動能。房市政策不應僅停留在防堵炒作,而應回歸保障民眾合理購屋權益的核心價值。政策的終極目標,不應是讓市場進入休克狀態,而應是在市場穩定與健全發展之間找到平衡,確保台灣的房地產環境不因政策過度修正而步向更大的風險。

房市的未來,不能只是「懲罰過去」,更應該是「保障未來」。政府若真有心讓市場回歸合理發展,那麼現在,就是修正政策、恢復市場信心的關鍵時刻。

近年房市淡,案場來人冷清,圖為示意圖。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