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福山
在城市發展的想像裡,人們總是聚焦於水平的交通動脈:高鐵、捷運與快速道路。但在高密度的亞洲都市裡,真正支撐生活效率的,往往是「垂直交通」——電梯。它日復一日地承載著人流,卻鮮少被納入城市競爭力的討論之中。


近期,芬蘭電梯大廠通力(KONE)在中國崑山工業園區開放媒體直擊,呈現出一個被重新定義的產業樣貌:從AI智慧派梯系統、數位孿生模擬,到全系列能量回饋技術,甚至全球首款碳中和電梯,這些創新不僅改變了電梯的運行方式,也讓這項看似平凡的機械,被賦予了更多關於效率、環保與永續的使命。


從「設備」到「隱形基礎建設」
崑山工業園區是通力繼芬蘭原廠後的第2大研發中心,也是全球產能最高的電梯製造基地,年產能達10至12萬台,通力台灣董事總經理劉繼然表示,在需求爆量時更可逼近20萬台。
該園區面積達24公頃,幾近大安森林公園的腹地(25.9公頃),內含4座工廠(馬達、轎廂、扶梯與配裝),以及1座高達235.6公尺的測試塔,相當於70層樓高,專門用於驗證高速與智慧電梯的安全與舒適性。
在這裡,電梯被視為城市基礎的一部分。AI智慧派梯系統能透過數據學習提前分流人潮,縮短候梯時間;數位孿生技術則在產品出廠前,就能模擬各種人流壓力,提前驗證安全與效率;而能量回饋技術最高可回收單梯7成電量,不僅降低使用成本,更大幅減少建築物的隱形碳排。
通力早在2023年便成為全球首個實現生產碳中和的電扶梯企業,並推出全球首款碳中和電梯,承諾在2030年前實現營運碳中和,並減少40%與訂單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顯示其將綠能與城市發展緊密結合的決心。


城市競爭力的下一塊拼圖
台灣的場景與崑山的創新緊密呼應。從日常的商場如IKEA、大全聯,到國際指標建築台北101(與日本東芝合作、使用通力核心技術),再到桃園國際機場第一航廈、台北捷運板南線及環狀線,都能見到通力的身影。
未來正在興建的台北雙星大樓,則是最新的舞台。這座雙塔結合捷運、國際商辦與購物中心,對垂直交通的需求龐大,在眾多國際品牌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劉繼然上任後拿下這場台灣市場的關鍵「首役」。
不過,他並不滿足於此,自去年上任以來,劉繼然一方面調整通力在台戰略,另一方面積極了解與溝通,有望在今年底引進全球版的 24/7 AI 智慧服務系統,掀起國內智慧電梯的新革命。


劉繼然親自帶記者走進崑山的AI智慧客服中心,直擊該項服務的數位化面板。透過此系統,每部電梯的運行數據可即時回傳並連線至雲端平台,再由 AI 進行預測性維護,並將結果回饋給用戶,作為維運與決策的參考依據。
「通力身為全球第2大品牌,服務遍布逾七十個國家。透過雲端與AI技術的研發,我們收斂的是更具國際規格的有效資訊。以國際高端商辦大樓為例,從通力的實務經驗來看,這樣的智慧化系統不僅提升競爭力,更有助於吸引國際品牌進駐。」劉繼然補充道。
從垂直看城市未來
當AI與綠能浪潮席捲全球,電梯產業也在重塑角色。對台灣而言,這並非單純追隨國際趨勢,而是正視老屋更新、少子高齡化與城市永續的必答題。如何讓電梯從建築設備升格為城市基礎建設的一環,將決定未來生活的效率與品質。
從崑山到台灣,電梯不再只是「載人上下樓」的工具,而是串連城市節奏的隱形血脈。當綠能、AI與永續成為電梯的新標籤,也意味著更快、更穩、更智慧、更環保的城市,正在我們腳下成形。
延伸閱讀:
通力啟動台灣AI電梯革命 以雲端維保搶進中高端建築換機潮
台北雙星攜手通力電梯 打造智慧節能新地標
地震免驚!電梯結合物聯網監控即刻救援 日立永大電梯「以人為本」 傳承職人精神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