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福山
草皮枯死、牆皮剝落、設備故障——近來幾起社宅爭議讓公共討論再度升溫,也暴露出政策推行近10年後的結構性隱憂。

公設爭議頻傳 民代質詢聚焦枝微末節
然而,熟悉社宅政策運作的專家指出,這些問題固然值得關注,但若討論只停留在枝微末節,不僅無助於改善現況,更可能偏離社宅政策該有的方向。
「從2016年首批社宅啟動至今已將近10年,台灣社宅發展已經進入該做『用後檢討』的關鍵期。」
專家指出,社宅推動初期以「有沒有蓋出來」為目標,中期則轉向「有沒有住滿」。如今邁入第10年,政策重心應該升級為「住得好不好」與「制度對不對」。但目前公共討論的焦點仍多集中在外觀修繕與植栽成敗等表面問題,忽略了結構性缺陷與營運策略檢討,讓公共資源無法發揮最大效益。
源頭設計才是關鍵 成本與品質須平衡
其中最根本的問題之一,是興建成本與品質的平衡。「營造成本不該一味壓低。」專家舉例,若以極低預算興建,短期內雖達成政治目標,但建築壽命縮短、維修頻率提高,長遠來看反而成本更高。「合理的價格才能換取合理的品質,源頭就要把關,否則之後不論怎麼修補,問題仍會不斷重演。」
實際觀察,不少社宅的烹飪教室等公設幾乎「閒置如新」,卻仍編列定期維護預算。專家直言,這類空間「從一開始就沒有人會用」,若未在設計端檢討需求,恐怕成為預算黑洞。
高規格設備淪為擺設 公共空間成為浪費陷阱
「如果住戶根本不會用、不需要用,這些設施不但成為維修負擔,還增加管理成本,是公共資源的浪費。」專家建議,政府應檢討設備與空間的必要性,並在新建案中導入需求導向的設計思維。
「有業者私下坦言,『有些社宅的管理人員多到比豪宅還多,光人事費用就吃掉大半預算』,讓營運壓力逐年攀升。」從總幹事、秘書到保全、清潔與機電維護人員一應俱全,導致營運成本居高不下。專家建議,應該從建築規劃階段就思考如何降低管理需求,例如設計更容易維護的動線與設備系統,減少對大量人力的依賴。
用後檢討刻不容緩 讓下一階段不重蹈覆轍
最後,專家強調,台灣的社宅政策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當年為了趕進度達標而大量興建,如今首批社宅已陸續使用多年,問題也逐漸浮現。這正是政策轉向的關鍵時刻,應該從制度面、設計面到營運面全面展開用後檢討。」他認為,唯有在第一批經驗的基礎上修正錯誤、調整策略,後續的新建案才不會重蹈覆轍,真正讓社宅政策走向成熟與永續。
《住展》認為,10年是一個政策的分水嶺。當討論不再被「草皮枯死」這類表象帶著走,而是回到制度、設計與管理的根本,台灣的社宅才有機會從「蓋出來」走向「住得好」,進入下一個成熟階段。
延伸閱讀》
自主都更補助第一桶金580萬 中央明年有望加碼獎勵
大都更號角響起,建商的黃金時代來了
與生命對賭的一場博弈,有房小白的老屋重建必備攻略
《住展雜誌》創立於1985年,是全台第一家房產媒體
擁有最豐富且即時的預售屋、新成屋資訊
以上文章未經授權,禁止擅自轉貼、節錄
官方網站:www.myhousing.com.tw
FB粉絲團:www.facebook.com/myhousingf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