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展房屋網/台北報導】三十年來,不斷有銀行和壽險公司被接管。意思是說,為了確保大眾權益,經營不善將倒未倒,遂由政府找人接手營運。然而,金融基金貼補,動輒數百億元,長期被人詬病,官方卻毫無反省之意;前陣子又有幸福與中國人壽兩家壽險公司又陸續遭遇同樣問題。
財金主管官員不一定有能力經營事業體,但有權操控其存亡。當年國泰信託由官方交給銀行團代管,卻在期間任意處分國信的資產。將「起家厝」敦南大樓以20餘億元低價售給新光,此樓後來因誠品進駐成為地標。日前國泰蔡家花了111.6億元才全部收回,其資產價差驚人,誰得利?
曾有財部金融官員跳入民間銀行,任職董事長領導營運,落得該行股票成為雞蛋水餃股,面值不到五元。由此可見,公務員和商人的特質有異。多少金控業者曾經大量的投入房地產,墊高地價與房價,但官員不但不加以管制,民代基於共生互利,也不想管。社會財富遂被一家一姓所掠,貧富差距拉大其來有自。
金控掌控產業,又壟斷媒體事業,幾乎瓜分社會重要資源,沒人有能力或魄力制止。如今房市高不可攀,壽險金控財團難辭其咎。他們並非光租不賣,辦公樓或大型建地,一旦交易成功,獲利極可觀,相對築高區域市價。
而掌控中的媒體,不但無法發揮「守門者」的角色,反而被用來轉移焦點,保護自家基業版圖。或用來修理官員,讓他們忌憚三分,不敢認真監管。台灣到此境況,可說已陷入資本主義社會的絕境,社會福利抬不起頭,勞工更被踩在腳下。
即使曾經歷經政黨輪替,但執政八年期間做法大多殊無二致。
報紙說,打房奏效,賣屋意願新低,倘若打房真的有效,則應屋主擔心跌價而紛紛殺出才對,怎麼反而陷入交易僵局且觀望居多?通常沒人出售意指惜售,換一種報導說法,看似打擊投資客,引起民眾迴響便能提高民氣,實則並無太多改變。
如今金管會已祭出「金八條」,多少有效控管壽險業大量買地炒房的惡象,改放寬海外投資放款風險係數,讓許多大型集團紛紛將觸角伸向全球投報率高的樓房,但地上權的興起,仍是國內壽險業者較偏好的一塊目標;但是為了全民利益,政府更不能單純標租地上權來迎合財團的投資習慣,更應在地上權上著墨社會/公營住宅,造福小市民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