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展房屋網/台北報導】九合一選舉愈近,舉辦動工典禮的捷運路線愈來愈多,包括新北市的淡海輕軌、民生汐止線、安坑輕軌、萬大線等多條路線,還有高雄環狀輕軌也按計畫上線測試,至於台中則不甘寂寞,特別花錢打造捷運車廂「模型」供市民「朝拜」。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無論這些捷運動工的真實度如何,我們更該省思的是,若捷運這麼蓋下去,其所帶來的財政負擔已愈見沉痾。
住展房屋網企研室指出,在不動產市場中,「捷運不敗神話」是個牢不可破的定律;只要捷運蓋到哪,當地房價就扶搖直上。然而,我們必須思考,捷運的需求度到底有沒有那麼高?捷運是否越多越好?
捷運為都會區提供便捷的通勤效率,或許無可否認,但對於政府財政負擔越來越大,也是無可迴避。姑且不談有破產危機的高雄捷運,即便人擠人的台北捷運,近十幾年來本業也是持續虧損,必須依靠業外收益如廣告、停車費、聯合開發案等收入來弭補虧損。
台北捷運本業虧損的主因,就是捷運蓋太多條,而許多捷運線運量根本不足,如新莊、蘆洲與文湖線;長年以來,隨著通車的捷運線越多,虧損的情況並未見好轉,反而有「越破越大洞」的危機。
事實上,大台北已經算幸運的了,虧損的部份只僅於運輸本業,因為興建捷運的大部份經費,都由中央買單,台北市、新北市往往只負擔一部份經費。若是中央不出錢,那麼雙北市因捷運所帶來的財務壓力,絕對會比現在更重。
住展房屋網企研室進一步表示,即便中央負擔極重的捷運興建費用,但最後營運仍得交回地方政府手上,地方政府必須自負盈虧。試想,就連人口稠密的文湖、新莊與蘆洲線尚且都運量不足而賠錢,其他的路線豈有賺錢的希望?
這種問題用「膝蓋想」都知道答案,未來新蓋的捷運幾乎是蓋一條就賠一條,更遑論運量仍有疑慮的淡海輕軌、安坑輕軌等路線。這棘手的難題,官員並非不知,但迫於選票或民意壓力,硬著頭皮還是要蓋下去。
只是蓋下去之後,營運鐵定賠本,那又該作何解?於是地方政府把轉盈的希望寄託在「沿線土地開發」上;欲透過捷運沿線土地開發收益,來挹注捷運財源。
換句話說,若要一直蓋捷運,地方政府就要不斷炒地皮,從炒地皮賺到的錢再拿去蓋捷運、或者弭平營運虧損。只是這個方程式,真的是可長可久之計嗎?說穿了,就是把功績攬在自己身上,卻把財政未爆彈留給下個繼任者罷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