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展房屋網/台北報導】近幾年政府持續推廣「綠建築」,並用分級給予獎勵容積的方式,鼓勵建商多蓋綠建築。雖然政府部門大力推動,但可惜實際上的情況頗為慘澹。
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主要是推廣政策太過空泛,國人對於「綠建築」知識也不普及,即使蓋好一棟綠建築,若居住其中的居民生活形態未改變,綠建築就只是一個浮誇的樣板,實際功能與一般房子相差無幾。
所謂綠建築的意思,大意是指節省能源、減少產生廢棄物等具環保自然的建築物。我國在民國91年就制訂了智慧建築的評估指標,包括二氧化碳減量指標、廢棄物減量指標、污水與垃圾減量指標等數種評估指標,如果符合指標,就是節能環保的綠建築。
政府推廣綠建築的途徑主要有二大方向,一是讓公部門凡造價五千萬以上的新建大型建築物,必需設計興建為綠建築,從公部門增加緣建築的數量。二是鼓勵民間興建綠建築,政府將綠建築分為合格級、銅級、銀級、黃金級、鑽石級等五級,每級各給予不同比率的容積獎勵。
雖然有不少建商為了容積獎勵而蓋綠建築,但綠建築建案一旦交屋給管委會,大多搞不懂什麼是綠建築;即使管委會了解,也大多不會費心去維護,因為大多數管委會都已為保全費用斤斤計較,豈還會花錢去維護綠建築設施?
住展房屋網企研室更進一步強調─「綠建築只是一個硬體」,它不會自己自動自發的節能減碳;綠建築之所以能達到環保節能的目的,是房子裡的「軟體」-也就是住戶要改變居住習慣,才能達到節能環保的最終目的。
但實際上,多數住戶並不會為了綠建築而變更自己的生活習慣,通常是冷氣照開、電燈常亮、不節約用水,那綠建築只是一個空殼子。最終從綠建築獲利的,只有拿到容積獎勵的建商而已。
倘若要綠建築發揮最大效用,顯然靠容積獎勵是不夠的,政府應將綠建築融入教育當中,或者重新思考更可行的方案。否則,照目前的推動方案來看,只會催生出一棟棟的樣板,成為施政報表上美麗的數字,而實質上都是虛假華麗的面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