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展房屋網】城鄉的發展成長,和經濟建設息息相關。不論是大城小鎮,或偏鄉村里,只要有教人眼睛一亮的美景,或遊樂園、或公共建設,皆能吸引觀光人潮和商家,乃至形成興旺的生活圈。因此,地方民代的使命,即是向政府爭取各種建設預算。有錢才有機會翻身,造福鄉鎮住民。
譬如廿餘年前,台島南北各地搶著蓋大學,或新建、或升級,由專科變大學或學院科大等等。某鄉某鎮憑空出現一所大學,那是何等光彩。想像大學城周遭的大街小路,校園師生出入往來,飲食店、零售店和小房間出租帶來的人潮,熱鬧繁榮就在眼前。
的確在一段時日,部分城鎮縣市出現榮景。有些小地方,多蓋個三、五百戶或上千戶房子,即面貌一新,熱鬧起來,漸漸成為重要商圈、生活圈。也有蓋美術館、圖書館,但多半只能提升改善區段的調性,對周遭房價有助益。如台中市、高雄市的美術館,都成了建商打廣告的號召之一。
多年後的今天,因教改失敗以及少子化趨勢,許多大學院校面臨招生困難窘境。於是退場的退場,縮減的縮減;總之,失去最重要的元素─人群,既是熱場者亦是消費群,沒有他們,什麼大學城商圈皆不成形。繁華事散逐香塵,褪盡光環的城鄉,只能努力自求多福了。
任何區域的繁榮發逹,都得具備基本條件。如同股市的績優股,基本面健全強固,才有足夠能量發展成長。當然,除了地理位置,人口數量,民生建設是否切中需要,亦至關重要。倘若胡亂花錢,建造蚊子館或人車罕至的道路,那就太可惜了。
此外,由中央或民間帶來的額外建設,誠然是可遇不可求。倘若慎讚項目,規劃執行得宜,則對地方包括市況或房地價,皆有助益。這就要倚仗地方人才,或是成功鉅商的回饋鄉里之舉,或是有力民代爭取到經費挹注。羊毛出在羊身上,培育人才對繁榮地方,實具多重功能。
值此地方選舉之年,各選區的角逐者已陸續露頭,何妨多聽聽他們的倡議和政見;若有不足,則給予建議,以利未來地方建設興革續效。民間流傳笑話,貪財怕死愛作官,古今中外皆如此,瞧疫苖都打到第四劑,不怕死的人其實很少。再看股市每日幾千億元交易額,貪財者不為不多。而愛作官者,咱們就把建設重任托付給他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