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園區不文創 錯在企業缺乏想像

【住展房屋網/綜合報導】我國文創園區深陷商業掛帥、文藝薄弱、創新不足的窘境,早已不是新聞,只是年年被各級民代、媒體狂批,卻年年不見改善,以致文創園區不文創的情況日益嚴重,就連主關機關文化部也守不住文藝本質,旗下五大文創園區的文化藝術空間配置都不足15%,人潮最多的台北華山園區,藝術家進駐的空間甚至只有0.64%;放眼望去,整座文創園區幾乎全被辦公室、餐飲等商業性設施佔據。

對於文創園區既無文化且欠缺創新/創意,藍綠民代都各有一番批評與見解;藍委陳學聖直呼藝術家根本被放棄,綠委吳思瑤則希望政府能拿掉量化緊箍咒,讓文創園區真正扶植文創,同時也批評台灣對文創的想像過於單一,抑制文藝創新/創意的發展。

立委批評有其道理,但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更精確的說,應該是台灣「企業」對文創的想像過於單一,也就是只著重「產業獲利」而忽視創意,才是導致文創園區不文創的罪魁禍首。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台灣的文創園區多半委外由民間企業經營,對企業來說,處於發展初期的文創事業,基本上賺不了什麼大錢,將地段好、人潮多的文創園區空間提供給貨真價實的文創事業/藝術家,就營收的角度來說效益不大。

反觀商辦、餐飲店家市場接受度高,更能獲得穩定收入,如此一來,文創園區自然往商業靠攏;畢竟比起扶植一個從頭做起的道地文創事業,賺這些已有一定基礎商業店家的錢,顯然是比較輕鬆的。

這種只賺輕鬆錢的做法,可以說是全台各大企業最喜愛的獲利模式,放到房市上頭也不例外。現今房市處境之艱辛,大概只比文創事業好一點點而已,面對艱困環境,該做的應該是充實產品內涵、以高附加價值取信消費群才是,但多數業者依舊只想賺輕鬆錢,因此仍奉行精簡成本、拉高價位、賣一戶賺兩戶的傳統獲利模式,使得產業始終難以在民眾心中建立良善且不可或缺的堅實形象。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其實房市轉型與經營文創事業一樣,轉型/開創初期雖然艱困,但後續成功創造出品牌力與獨特性後,產業收益將翻倍成長:因此住展房屋網企研室呼籲,企業應盡速改變對「傳統獲利方程式」的迷信,才能為產業帶來長久且充沛的前景與利潤。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