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住展房屋網】針對缺工問題,營建署上月提案「有條件的開放一般住宅、商辦大樓建案引進移工」,雖最終被勞動部退回,但也是為解決營建業缺工提出了一條思路。
可是,引進移工就是國內營建業缺工的唯一解方嗎?根據《就業服務法》第52條規定,移工在台工作期間,累計不能超過12年,意味就算大量引進外國勞動力,營建業流動率高和缺少技術工的問題仍然存在。尤其國內目前最缺的是需要有經驗的技術工,如模板、水電和泥作工人等,業界生態又以師徒制為主,外籍移工在語言不通的情形下,如何出師?
而引進移工最令人詬病的,即是「同工不同酬」的問題;但在未來,移工就可能就不會再是「廉價勞工」同義詞,因台灣的移工最大來源國─印尼,將實施移工「零付費」政策,要求海外雇主負擔全額護照簽證、來回機票、訓練等費用,等於明年起,雇主申請一名印尼籍移工將會增加7至10萬元的費用。
根據勞動部勞動統計月報,九月共有486名(合法的)印尼籍移工在營建工程業服務,雖然比起製造業近6萬人,算是小巫見大巫,但需考慮的是,在鄰近國家如日本、新加坡都大舉引進移工時,勞工來源國才是握有選擇權的一方。若泰國、越南、菲律賓也都跟進移工「零付費」政策,營建業會受到什麼影響呢?
公共建設預算不夠導致工程延宕,政策(被迫)跳票;百億投資的科技廠估計不會停工,但人力成本絕對會大幅上升,一般住宅和商辦大樓建案反而不用擔心移工問題,反正本來就不能引進,但還是要擔心科技廠會不會開出比現在更高的薪水搶人。
總而言之,營造廠的人力成本在明年勢必會受影響。只能說,台灣勞力政策跟不上產業結構的問題若不解決,業主就只能持續用錢來解決問題,將來再轉嫁給消費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