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動產稅改之重-持有稅問題更大

【文/住展房屋網】從去年央行出手調控房市,企圖降低短期炒作造成的金融體系系統風險後,各界就又開始討論:『打炒房,究竟哪項政策工具有效?』

儘管財政部和央行兩邊互踢皮球,但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兩邊一樣都在卸責。事實擺在眼前,固然低利和熱錢造就絕佳的主動條件,但客觀上如果沒有漏洞百出的稅制,炒房客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有恃無恐。因此,在信用管制再度上膛後,實施多年的房地合一及囤房稅,如今就成為官方下一波修正的目標。

國發會之前提議將短期交易定義,由現在的一至兩年拉長為二到五年;據報導,國民黨籍立委曾銘宗也準備提出類似修定。簡言之,就是希望透過更重或嚴格的短期交易稅負(率),達到抑制房價短線炒作的目的。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只是,比起一般房地產,預售屋才是短線炒作更大溫床,還是必須想辦法補起。此外,土增稅仍維持不動,因此房地合一和土增稅併行產生的重複課稅問題,也仍懸而未決,這不能只用退稅迴避之,就算代表必須動到憲法。尤其,即便交易(稅)這塊破網捕起來,不動產相關稅負還有另一個大洞得補,那就是持有稅。

目前看來,官方動作最積極的是囤房稅;但現行單一家戶第四屋才加重稅率,早已被公認是聊備一格,甚至有名無實。而從最近財政部僅公布個人全國總歸戶,而未公布家戶總歸戶的情況看,至今(財政部)對此仍避重就輕。但是,不改變現制、規範更嚴謹,就算把現行三倍稅率再加到四倍,一樣還是動不到多屋族。

不過最令人匪夷所思的,還不是囤房稅繼續打假球,而是這段時間以來,包含中央及地方政府官員,先後大動作宣示進行不動產稅改,但最後都只動了房屋(稅)。完全沒有任何人提出土地(地價稅),遑論同步檢討。

- 繼續閱讀,請向下滑 -

地價稅和房屋稅問題其實如出一轍,一樣都是稅基偏離實際市價。房屋稅基(評定現值)的計算雖有一套看起來完備的公式,但和現實卻完全脫鉤,根本是官方自由心證。地價稅稅基公告地價,則是和公告現值連動,而公告現值又是土增稅稅基;雖然財政單位號稱經過多年調整,現在公告現值已達市價九成,但事實上根本無從驗證,畢竟實務上僅單獨土地交易的案例太少(大部分都是房地合併),又哪裡來的土地市價?

換言之,地價稅和土增稅不但系出同源,整套和現實脫節的持有稅制度,更說明不動產稅制問題積習甚久,早就到了不能不修的地步。然而目前為止官方還是柿子挑軟的吃。這樣子半調子改革,是無法讓稅賦制度達到平抑房價、財富重分配及社會正義的預定效益的。

相關文章

今日熱門